解讀新農合
我國加大在民族地區推進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力度
新華社記者從4月底召開的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第二十一次全體會議上獲悉,衛生部將加大在民族地區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并將在2008年基本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國家民委副主任楊傳堂指出,衛生部將著力加大人口較少民族的村衛生室的建設力度,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全面解決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的村衛生室建設問題。同時,通過對全國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開展全員培訓,提高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醫療技術水平,緩解農牧民特別是民族地區農牧民就醫難問題。 (來源:新華社)
衛生部:
農村合作醫療明年實現全覆蓋
“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行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為民是目的,利民是核心,便民是關鍵。”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案組舉行的提案辦理情況通報會后,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述。
陳嘯宏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便民性就是讓農民在就診的醫療機構現場結算醫療費用,方便農民報銷。醫療機構要把費用墊付上,經辦機構再審核、結算。不能因為幾十塊錢,讓老百姓反復跑幾趟。對于不符合用藥的醫療行為,醫療機構要承擔相關責任。
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有1451個縣(市、區)開展了新農合試點,占全國縣(市、區)總數的50.7%。有4.1億農民參加了新農合,占全國農業人口的47.2%,參合率達80.7%。2006年,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籌資213.6億元,醫療基金支出155.8億元。農民醫療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有所緩解,受到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
陳嘯宏同時透露,計劃到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體農村居民。在推進進程中,還將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和增強保障能力。(來源:新華社)
“新農合”讓農民真正得實惠
——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調查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在全國逐步推廣至今,農民的切身感受如何?近日,記者在四川省部分縣市進行了采訪調查,聽到了農民對這項制度的歡迎,也強烈地意識到,監督管理措施是否落到實處,將成為這一制度是否成功的關鍵。
特別管用的“新農合”
4月20日,在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衛生院的住院病房,記者見到了因患膽結石動手術的劉常珍老人,這次她前前后后共花了1500元。按照新農合的有關規定,在鄉鎮衛生院住院的起付線是50元,報銷比例是50%,也就是說,老人這次能報銷725元。這對多年來全部自掏腰包看病的老人來說,著實是件開心事。
同一天,在新市鎮花園村,村民鄧華英也給記者說起了新農合的好處:“我患有肺心病,住過好多次院,如果沒有新農合,估計我們這個家早就撐不住了。就說最近一次住院吧,花了1600元,但新農合就給報了800元,減輕了我們一半的負擔呢。”花園村村委會主任鄧光發告訴記者,全村共有578戶、1538人,由于親身感受到了新農合的好處,除了一戶外出打工的以外,今年全村都參加了新農合。
4月21日上午,在綿竹市人民醫院一樓大廳的“新農合報銷窗口”,農民賴萬清的女婿李天福正在給老丈人辦理報銷手續,因腦血管病16號住院的賴萬清此次花了1619元,扣掉272元的自費部分和400元的起付線,剩下的部分按規定能報銷30%。“已經幫我們核完了,這次能報284元,而且馬上就能拿到手。”李天福樂呵呵地說。
綿竹市衛生局局長陳善勇告訴記者,目前參合農民出院時憑合作醫療卡、戶口簿或身份證就能直接得到補償,特別方便。據介紹,2005年11月,綿竹市被省里確定為第三批新農合試點市,今年參合農民38.1萬,參合率達96.31%。截止到2006年12月底,綿竹共有14.67萬人享受了合作醫療補償,共計1072.28萬元,參合農民最高享受補償已達6萬元。
嚴格監管:“新農合”成敗的關鍵
“嚴格監督管理是新農合成敗的關鍵。”采訪中,記者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
在綿竹市人民醫院采訪,記者看到了該院幾位大夫寫的幾份特別的檢討書。院長金鴻告訴記者,根據醫院對新農合用藥的規定,必須嚴格按照《四川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用藥目錄(試行)》選擇治療有效、價廉、毒副作用少的藥物;特殊用藥則必須根據病情,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經三級醫師查房后確定,履行告知義務,說明費用自理,并經患者或委托人簽字同意后才能使用。而在新農合實施之初,由于個別大夫對有關規定不熟悉和責任心不強,盲目用藥,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對這種違規行為,相關主管大夫就必須寫出書面檢討,違規用藥、檢查所發生的費用,由主管大夫支付,并按所發生的違規費用的金額,扣罰兩倍的獎金。“這一制度現在已經形成每月定期的專項督查制度,去年到現在,已經處罰了100多人次。”
在綿竹市人民醫院,一種被稱為“四合理”的管理措施最早在這里實行,并隨之推廣到全市的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即“合理檢查、合理診斷、合理用藥、合理收費。”據陳善勇介紹,目前,綿竹市40家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結合新農合用藥目錄和診療目錄,都有“四合理”的實施方案,如果使用用藥目錄以外的藥物必須經患者或其家屬簽字同意,否則費用由醫療機構自行承擔。
記者了解到,對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督,綿竹市目前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綿竹市農村合作醫療服務中心主任趙芳給記者舉例說,市里成立的合作醫療專家指導組每月抽調5-7名專家對各定點醫療機構住院醫藥費用1000元以上的病例采用“雙盲法”進行審查,審查是否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審查其診療過程中超目錄范圍用藥是否經患者或家屬同意;經審核,屬合理的費用按時全額給付,對不合理的,當月扣減,并由定點醫療機構自己承擔。
“新農合是政府實施的民心、德政工程,絕不能把新農合當成一塊蛋糕,定點醫院僅僅是來分享蛋糕的;我們的一言一行,在農民眼里,都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金鴻院長的話發人深省。
不能忘了“新農合”制度的設計初衷
綿竹市衛生局局長陳善勇說:“設計新農合制度的初衷,是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考量是否達到最初的設計目標,也只能以此為標準,絕不能忘了新農合制度的初衷。”
趙芳給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也許能說明這個問題。2006年度,綿竹市參合農民就診的常見病單病種費用下降了14%-43%,最多為800元。門診和住院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長20%,而全市門診、住院總費用同期僅增長1%。在鄉鎮衛生院,平均住院費用從2005年的1090元降至2006年的680元,參合農民平均住院費用在比以前減少的基礎上又得到了合作醫療的補償。
“應該說,新農合制度的設計目標,在綿竹等地已經初步顯現。”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沈驥說。而四川省衛生廳農村衛生管理處處長馬步鋼告訴記者的一個例子也頗能說明問題:2003年開始試點的都江堰市在收繳農民個人參合款時,第一年耗時3個月,2004年減少為一個半月,而2005年僅僅用了20多天就順利完成。
談到新農合面臨的問題,沈驥坦言道:一是目前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農民一旦得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仍不斷出現。有關專家認為,如果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民個人的年籌資額達到100元(目前是50元),新農合的作用將更明顯。
“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成農民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便民利民事業,這是我們最大的心愿。”沈驥說道。(來源:光明日報)
新農合醫療:
監管力度決定成敗
在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曾發揮過不可低估的作用,世衛組織稱贊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范例”。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這一制度歷經曲折,有人概括為“春辦秋黃”、“一緊、二松、三垮臺、四重來”。
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試點。新農合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政府投入為主,而且直接把錢投給“需方”——參合農民。其基本模式是:中央拿20元,地方拿20元,農民自己拿10元。由政府出錢為農民建立醫療保障,這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1451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口為5.08億人,4.1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7%。參合農民就診率和住院率均明顯提高,就醫經濟負擔有所減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2006年,全國共補償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2.7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合計為155.81億元。新農合為農民撐起了健康“保護傘”,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有所緩解。
為民利民便民 農民利益放在首位
去年秋天,57歲的河南鄭州市金水區姚橋鄉任莊村村民王軍葉開著“小奔馬”,往返田間地頭拉玉米。由于裝的玉米太多,小三輪突然失去平衡,一下子翻倒在地頭。看著老王的慘狀,家人嚇呆了,還是鄰居撥打了120電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