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衛生服務二級網
改變衛生服務模式,滿足小康社會之需求
深圳市衛生局
在衛生部、廣東省衛生廳的指導下,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乘國務院十部委出臺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等政策之東風,引導居民的健康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改革創新,經過九年的努力,現已經建立起全市性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體系和雙向二級衛生服務網框架,走出了一條適合小康社會衛生服務的新路子。
一、發展概況
深圳市是一座快速發展中的新型城市,現下設六個行政區,45個街道(鎮),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81家、社區醫院22家,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遍及全市各社區,服務覆蓋人口451.9萬,以街道為單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100%。
我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六十五家醫療機構為依托,直接面向社區,固定服務人口,將婦幼保健、計劃免疫、慢病管理、計生技術服務、老年保健及健康教育等服務落實到了居民生活或工作的社區,為居民提供“六位一體”的一站式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為369.6萬居民及46.2萬家庭戶建立了健康檔案;2003年當年提供了741.54萬人次的門急診服務;為7.3萬老年人提供系統的健康管理,1.6萬慢性病(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提供社區綜合防治;為15.9萬3歲以下兒童就近提供了計劃免疫和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為2.2萬位產婦提供了產前、產后保健服務,產后家庭訪視5.4萬人次;健康教育深入到社區、工廠、學校,走進居民家庭,重點人群及病人健康教育基本得到落實;為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復服務和登記建檔管理5000余人;“醫育聯手、二網合一”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程進展順利;以社區主要健康問題干預為主線的綜合服務落實到每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抗SARS戰役中,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筑就社區綜合防治的銅墻鐵壁,在特殊時期發揮了不可缺失的戰斗力。
服務模式上實現了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從以醫院為基地向以社區為范疇的轉變,從“坐堂行醫”到主動上門服務、連續跟蹤與隨訪服務對象轉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天工作時間平均達到986.65分鐘,其中除醫療服務之外的其他五大任務的服務時間占41.2%,社區衛生服務六大任務全面開展。
深圳市居民不同情況下就診時首先選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占42.47%(自感病輕時)和11.46%(自感病重時),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深受深圳居民的歡迎和信賴,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門診服務約占全市的25%,而且就診平均每次費用僅36元,不到大型醫院的50%(不計去大型醫院必需的交通費用和額外的時間與人力消耗),充分說明社區衛生服務不但起到了合理地分流了病人,實現了“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目標,促進了衛生機構的功能分化,而且所提供的服務經濟的、方便的和可及的,對有效控制衛生總費用的過快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深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3年的業務總收入為3.14億元,同期總支出為3.13億元,總體上實現了收支平衡和良性發展,深圳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建立,衛生服務體系雙向二級網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
二、主要做法
(一) 明確規劃定位
我們根據深圳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健康需求多元化的實際情況,始終將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規劃與建設全市衛生服務體系。1996年,我們確定了按照社區人口數量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的規劃原則:根據人口數量和分布情況,在沒有醫療機構的社區就按照每6000-10000人,在有醫療機構的社區按照每1-2萬人的標準(該標準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劃分社區,每個社區包括一個或若干個居委會/村,每個社區設立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制訂了《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規劃》,該規劃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審批必須嚴格遵照的標準,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嚴謹的,充分保證了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也兼顧衛生服務的效率,將包括各部門醫療機構、企業內部醫療機構和私營醫療機構等全部納入規劃,體現了分工合理,引入競爭,資源優化,有效地防止了衛生資源重復或不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規劃》將設置數量和責任單位明文化,保證了規劃的可操作性,從根本上消除了人為的隨意性,成為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有序發展的法律保障,保證了合理配置資源的正確發展方向和提供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新型衛生服務體系的組織保障。
2004年市政府在《關于全面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我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以社區醫院(即鎮、街道醫院)為骨干,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學校、工礦企業醫務室、民營醫療點為補充。這一《意見》不但確認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原則,而且擴展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