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衛生信息化“十一五”建設規劃
深圳市衛生信息化“十一五”建設規劃
當今世界,信息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和獨特的生產要素,信息作為最積極、最有生命力的新興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正日益成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各國政府都對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政府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當今及未來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把信息化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并寫進了的黨的文件,將信息產業的發展作為中國今后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提出了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戰略任務。因此,推進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大力推進信息化,強調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鑒于“SARS”突發的教訓,2003年6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重點抓好四項工作,其中第一項就是“加快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抓緊完善信息網絡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治療救治體系,做到常備不懈,有備無患”,這充分說明了衛生信息化建設在衛生事業中,特別是在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作為全國的經濟特區,同時也是整個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重要城市,擁有極為豐富的醫療衛生資源。加強深圳市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對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與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具有極強的示范作用,必將有助于深圳數字化城市的建設,有助于實現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奮斗目標。
《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全面推進社會和公共領域信息化,建立醫療衛生領域的全市衛生信息網,實現各個醫療衛生單位信息共享。
深圳市人民政府文件,深府[2004]87號《關于全面加強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應用主導,面向市場,安全可靠,務求實效”的原則,全面推動我市衛生信息化建設。重點建立“一個中心、三個平臺、九大系統”。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對衛生信息化建設文件的要求,為提高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為提高衛生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提高醫療衛生決策管理水平,改善醫療服務模式,增強醫療服務手段,提高深圳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特制定本規劃。
一、 深圳市衛生信息化現狀
2003年和2004年,深圳市衛生局連續兩年組織人力對深圳市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建設進行調查,調查發現,深圳市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發展基礎較好,并取得了一些成績,95%的醫療衛生單位都建立了內部局域網,并運行了相關業務信息系統。業務縱向信息化建設較好,疾病控制有專門的縱向網絡;婦幼保健有從醫院、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等,到區婦保,再到市婦保的三層網絡體系;計劃免疫也有自下而上的網絡系統。但由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還存在建設標準不一、建設各自為政、數據交換困難等問題。
下面我們將對深圳衛生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尚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一)已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在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各醫療機構均加大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各業務條線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成績對醫療衛生業務的管理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促進了各醫療機構管理水平、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優化了醫療衛生服務流程,為下一步深圳市衛生信息網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成績有:
1. 建立醫療衛生機構的計算機局域網
全市共77家醫院,76家醫院都建設了獨立的計算機局域網,運行了面向醫療收費的信息系統,一些醫院正開始進行醫生站、護士站等臨床信息系統的建設,個別醫院已開展醫學影像系統(PACS)系統的建設。其他醫療衛生機構95%以上建立了局域網,開展了有關業務系統的應用。這些局域網絡的建設與業務系統的應用,提高了各醫療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患者診療信息和其它衛生業務資料。
2. 初步建立了5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
經過努力,深圳市衛生系統建立了包括社區健康服務、婦幼保健管理、計劃免疫管理、慢性病管理和傳染病管理等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各個系統共收集基本數據項1,036項,在對抗SARS和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其中,社區健康服務信息系統規范了全市260多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應用軟件,采集數據項450個;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建立了覆蓋全市所有婦幼保健機構的信息系統,至今已經采集和管理了全市4萬多名新生兒和婦女保健信息;計劃免疫信息系統覆蓋了全市260多個接種點的兒童計劃免疫信息和從業人員健康體檢信息;慢性病和傳染病管理信息系統等也為其業務工作提高效率發揮了作用。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已完成規劃,該系統將以市、區、鎮三級單位業務為核心,建立公共衛生監督數據中心,區屬監督所數據匯總上報市衛監所,再匯總數據上報到市衛生局、省衛監所等上級機關。
3.逐步建成了一批應用信息系統
統一和規范了全市700多個醫療衛生機構在財務、統計、人事等業務中的信息采集表格,醫療設備管理、遠程預約掛號、急救體系、血液管理體系、干部保健、科研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業務體系上的信息化建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數據,儲備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下表(表1)是深圳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現狀匯總表。
表1 深圳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現狀表*
項目名稱 建成數量(個) 目前所處階段
1.衛生數據中心
市衛生數據中心 0 沒有建設
區衛生數據中心 0 沒有建設
各業務單位數據中心 120 供各單位內部使用,無法與其他單位進行衛生信息共享。
2.醫院業務系統(共調查全市77家醫院) 醫院業務系統均只能實現醫院局域網內部共享,無法進行全市衛生信息共享。
(1) 門急診醫生工作站 6 各醫院內部互聯。
(2) 門急診護士工作站 13 各醫院內部互聯。
(3) 病區醫生工作站 8 各醫院內部互聯。
(4) 病區護士工作站 51 各醫院內部互聯。
(5) 電子病案信息系統 19 各醫院內部互聯。
(6) 實驗室信息系統(LIS) 23 各醫院內部互聯。
(7) 醫技科室信息系統 11 各醫院內部互聯。
(8) 手術室信息系統 19 各醫院內部互聯。
(9) 放射科信息系統(RIS) 8 各醫院內部互聯。
(10) PACS系統 8 醫院影像科使用,部分實現醫院與HIS聯網。
(11) 重癥監護系統(ICU) 7 各醫院內部互聯。
(12) 臨床決策支持系統 3 各醫院內部互聯。
(13) 門急診掛號系統 45 各醫院內部互聯。
(14) 門急診劃價收費系統 73 各醫院內部互聯。
(15) 門急診藥房管理系統 68 各醫院內部互聯。
(16) 病房(醫囑)管理系統 61 各醫院內部互聯。
(17) 護理信息系統(NIS) 9 各醫院內部互聯。
(18) 病案管理系統 60 各醫院內部互聯。
(19) 住院病人管理系統 59 各醫院內部互聯。
(20) 病區藥房管理系統 58 各醫院內部互聯。
(21) 藥庫管理系統 67 各醫院內部互聯。
(22) 制劑管理系統 7 各醫院內部互聯。
(23) 藥品會計系統 43 各醫院內部互聯。
(24) 醫院統計系統 49 各醫院內部互聯。
(25) 醫療管理與質量監控系統 4 各醫院內部互聯。
(26) 社會醫療保險管理系統 50 與社保局聯網。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業務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無法進行全市范圍內信息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和共享。
衛生業務系統內部 3 實現了業務系統內部縱向聯通。
4.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衛生業務系統內部 2 實現了業務系統內部縱向信息互聯。
5.衛生監督執法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業務系統內部 1 未建設衛生監督信息系統,依靠衛生防疫信息管理系統。
6.急救醫療業務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業務系統內部 0 120急救信息系統已經立項。
7.婦幼保健業務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業務系統內部 1 實現了業務系統內部縱向信息互聯。
8.基層衛生服務業務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業務系統內部 1 系統目前尚未實現業務縱向的信息互聯。
9.健康教育業務信息系統
全市信息互聯 0 沒有建設。
業務系統內部 1 建設了健康教育網站,不能進行日常業務信息管理。
10.余下業務子系統 均未實現全市衛生信息互聯網絡。
(1) 重大醫療事故管理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2) 醫療機構管理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3) 衛生統計信息系統 1 實現業務內部信息互聯。
(4) 中醫業務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5) 采供血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6) 衛生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1 實現業務內部信息互聯。
(7) 衛生科教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8) 人事管理業務信息系統 1 沒有建設。
(9) 衛技人員管理信息系統 0 沒有建設。
(10) 衛生電子政務信息系統 1 市局正在建設。
(11) 干部保健信息系統 1 實現業務內部信息互聯。
(12) 黨政綜合業務信息系統 1 僅有管理軟件,業務內部無法實現信息互聯。
* 2004年調查結果,少數內容需要核實
(二)存在問題
深圳醫療衛生行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程度卻是參差不齊的,在疾病控制、婦幼、衛生監督等這些業務線上發展比較好,而在醫療,衛生行政等相對還比較落后,有的甚至還處在起步階段。更主要的是,這些業務部門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只是以自己部門為單位,自己的縱向業務為導向,缺乏統一的規劃,缺少統一的數據標準,使得信息難以交換和共享,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
從應用系統來看,各部門的應用系統缺乏統一的架構,很多功能和應用是重復的,很多數據在采集和存儲上也是冗余的。這種情況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