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電子病歷概述
岳琳 哲 ( 指 導 :施 誠 )
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摘要:文章對中醫病歷的發展簡史
子病歷特點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中醫;電子病歷;概述
中圖分類號:R197,323
、電子病歷的概念、發展電子病歷的意義、國內外電子病歷的發展現狀以及中醫電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一9203(2008)02一0138一04
當今 社 會 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及網絡技術迅
猛發展,人們正面臨著以信息化服務為主的新時代。
這對醫院的病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
景下,電子病歷應運而生,它是病歷管理、信息處理技
術、網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是目前醫
院病人信息向無紙化方向發展的關鍵。目前,電子病
歷已成為從更深層次上保證醫院信息系統長期穩定發
展的基礎,它反映了醫院計算機應用從醫院事務信息
管理轉向病人臨床信息管理的發展方向川。
1 中醫病歷的發展簡史
中醫 病 歷 ,又稱醫案、診籍,是中醫臨床各科醫
生對具體患者進行辨證論治的文字記錄,其中主要
記錄著患者的生活習性、病情、診斷、治療及預后等
情況,從而成為保存、查核、考評乃至研究具體醫生
開展具體診療活動的檔案資料。
中醫 病 歷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發
展過程。我國現存最早的比較完整的、有文字記載
的病案是由西漢醫學家淳于意創立的“診籍”。在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25個病案,其中詳
細記載病人的姓名、性別、住址、疾病、診斷、治療、療
效及預后情況,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
雖然形式尚不統一,所記項目尚不完善,但已具備了
病案的雛形。
自漢 代 以 后,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隋·巢元
方的《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邀的《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等醫著中,都能見到一些病案記錄。在宋代,一
些醫案專著問世。許叔微的《傷寒九十論》是我國第一
部病案專著,該書記載了用傷寒法來施治的90例病
案。另外,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專門記敘了
其一生中較為突出的醫案。這個時期,病案記錄大多
比較簡略。在金元之后,詳細的病案開始大量出現。
在明清時期,病案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受到重視,大量的
病案專著不斷涌現。明·江灌父子編集了《名醫類案》
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中醫全科醫案專著。該書共12
卷,分205門,大量搜集了明代以前的歷代名醫驗案,
共計收錄了240余則病案。到了明代,開始重視了
對問診的記錄。明代醫家韓愚在其所著的《韓氏醫通》
上卷中提出病案應包括“六法兼施”的內容,即望形色、
聞聲音、問情狀、切脈理、論病原、治方術六大部分,具
體項目有三十余項,制定了較詳細的醫案格式。明末
清初醫家喻昌在《寓意草》中提到“與門人定議病式”,
專門討論記載醫案的項目與內容,其提出的醫案記錄
內容已經相當詳盡了。近代,著名醫案也在不斷出現,
例如何廉臣的《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秦伯未的《清代名
醫驗案精華》等。
上個 世 紀 初,伴隨著近代醫院在我國的出現,中
國現代病歷開始出現。現代病歷不同于傳統病案,
它借鑒了西醫病歷。1914年,北京協和醫院開始建
立并保存較為簡單的病歷,并于1916年在病歷記錄
中增加了醫囑記錄,形成中國現代病歷的雛形。新
中國成立后,我國高度重視病案的規范化,吸收國外
的經驗,使病案從格式到內容逐步完善周。1953年,
衛生部召開醫教會議,將診籍、醫案、病歷等正式定
名為病案。1982年擬定了《中醫步制萬書寫格式和要
求》,1992年我國頒布了《中醫病歷書寫規范(試
行)》,促進了我國中醫病案的規范化。此后,根據使
用中出現的問題,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組織下
進行了修訂,經過大量中醫和中西醫專家的調研、修
訂、論證工作,發布了《中醫病歷規范(試行),2002
年8月23 日,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
《中醫、中西醫結合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的通
知,該規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它標志著我
國中醫病歷走向了成熟閣。
2 電子病歷的概念及概述
電子 病 歷 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其概念一直處于
發展變化當中,至今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不過電
萬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