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 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電子文件編碼 YFGL-02-001 頁碼 8-1
一、監測的具體目的
1.掌握醫院感染管理的現狀,如醫院感染發病率、感染高發科室、感染部位分布、醫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藥譜、消毒滅菌效果等。
2.開展前瞻性調查,可早期發現暴發流行苗頭,防患于未然。
3.評價醫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滅菌、消毒、隔離措施效果評價,一次性醫療用品滅菌、消毒質量評價。
4.動態監測醫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變遷、細菌耐藥譜變遷,結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監測,合理調整臨床用藥結構,加強對抗生素的管制,指導臨床合理用藥。
5.根據全面綜合性監測的資料信息反饋,為開展目標性監測奠定基礎。
6.充分利用監測的資料信息,開展科研工作,如醫院感染微生物的質粒圖譜分析及耐藥機理研究,選擇性去污染在預防內源性感染發生中的作用,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等,這對提高醫院感染管理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將起積極的作用。
二、監測類型
1.全面綜合性監測
對醫院內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員的醫院感染及相關危險因素(環境、各種侵襲性操作等)進行全面系統監測,以全面了解醫院內感染現狀、管理現狀,揭露問題,暴露矛盾,才能解決矛盾。
2.目標性監測在全面綜合性監測的基礎上,掌握醫院感染高發科室、高發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況后,將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決的醫院感染的難點、熱點問題上,以達到控制和預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的監測有:對高危因素的部門的監測,按科室順序的輪轉式監測,以及按
文件名 感染監測管理制度
電子文件編碼 YFGL-02-001 頁碼 8-2
感染的重要性、造成經濟損失的多少采取的從優監測,如美國SENIC將醫院感染高發部位——泌尿道感染列為從優監測項目。
三、監測方法
1.明確意義
反復深入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宣傳教育,明確醫院感染監測工作的意義,熟悉監測的內容、方法、步驟,動員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醫院感染的監測與控制工作。
2.統一標準
臨床各科醫務人員認真學習《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做到人手一冊,對有爭議的醫院感染診斷,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參與討論,給予指導,嚴格按照統一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申報。
3.人員落實
每一個醫院成立醫院感染三級監測網絡,科室一級設有相對固定的監控醫師、監控護士,負責本科室、病區的醫院感染病例與疑似醫院感染病例的申報工作。
4.感染病例登記與發現
醫院感染科專職監控醫師、護士深入病房核實各科申報的感染病例后,填寫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并進一步對分管病區住院病人進行前瞻性調查,3~5天為一周期,檢查每一個病人,查閱每一份病歷及護理記錄,填報細菌學檢驗結果。
四、監測內容
1.醫院感染發病率監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