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信息標準基礎框架》編制規范與技術要求
第二部分 中國衛生信息框架:承接關系模型與概念模型
Part 2 :Chinese 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Framework:
Contextual Model and Conceptual Model
本文本是《國家衛生信息標準基礎框架》研究中的階段性文本,有待于吸納各衛生系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類衛生機構、各領域專家、衛生信息的使用者和收集者關于衛生信息標準化的研究成果、意見和建議,不斷充實、完善。
《國家衛生信息標準基礎框架》課題組
2005.4.10
1
承接關系模型與概念模型
目錄
1. 緒論
1.1 背景
1.2 為什么需要健康數據模型
1.3 什么是衛生數據模型?
2. 衛生數據模型的提出過程
2.1 目標
2.2 建立衛生數據概念模型的目的
2.3 承接關系模型、概念模型、邏輯模型與物理層模型
3.承接關系模型
3.1 模型概覽
3.2 主要實體及其定義
4. 概念模型
4.1 模型概覽
4.2 主要實體及其定義
5. 有關技術問題
5.1 本模型的建模語言
5.2 承接關系模型和概念模型與領域模型的關系
5.3 承接關系模型和概念模型與信息系統的設計
5.4 承接關系模型和概念模型在輔助決策中的應用
6. 后續工作
6.1 模型的細化
6.2 模型的應用
附錄:國家衛生信息框架:概念數據模型的實體與數據元
2
1 緒論
1.1 背景
無論是針對個人的醫療保健活動,還是在醫療機構、地區、省或國家層次對衛生服務實施管理,都必須依據準確、一致和完整的信息進行決策。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通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提煉而來的,在將數據轉化為正確的決策信息時,常常需要經過很多環節。例如,對疾病的診斷或健康評估,最先提供數據的是臨床醫生,即臨床醫生把重要的檢查結果及診斷用常規醫學術語寫入病歷,最后由病案人員根據病歷記錄從標準編碼中(如ICD-10)選擇出正確的診斷編碼,輸入計算機,生成電子記錄。不同層次的管理者要利用這些電子記錄提供的信息進行管理和輔助決策,如醫療費用補償、保健項目評估、區域或保健項目的衛生資源配置等。同樣,研究人員在科研中可能還要將它作為產出指標,或在項目評估中用它來評價衛生服務的利用情況。
然而,并不是數據收集、記錄、整理、傳輸、分析、利用每個環節上的人都能理解數據的實際價值,如最早采集這些信息的臨床醫生,很少體驗到診斷編碼的應用價值。由于各級衛生機構在提供衛生服務的過程中信息十分密集,對應該收集什么樣的信息來滿足各個類型和層次的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極少考慮和認真研究。信息的使用者常常要求信息收集要有一定的詳細程度或特定的格式,如信息的產生過程,數據的定義和表達等。因此,需要建立衛生數據模型(health data model), 使數據收集、記錄、整理、傳輸、分析、利用的每個環節上的人都能在概念上對數據有統一的認識,并使之轉化成有用的信息,以滿足整個衛生信息系統對數據采集和分析利用的需要,收集到更高質量的原始數據。
本部分,即衛生數據的承接關系模型與概念模型是衛生信息框架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原則、結構與領域的深入和細化。
1.2 為什么需要衛生數據模型
衛生信息框架(HIF)明確了中國衛生信息的范圍及其分類,可根據衛生系統及其它有關方面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對信息(定性和定量)進行組織和描述。但HIF只是在不同權力層次和業務領域之間采用統一概念來表達信息的開始,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收集哪些數據才能獲取所需的信息。HIF闡述了信息框架的必
3
要性,同時也提到:“要把信息框架和與之相關的分類轉化成數據模型,這種模型可以與衛生信息系統的架構聯系起來,并與反映系統架構的特定信息集合,如電子健康記錄結合起來。”因此,衛生信息框架必須進一步延伸為衛生數據模型,以利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數據的采集與分析。
1.3 什么是衛生數據模型?
“信息”和“數據”常常被通用,兩者密切相關。數據能轉化成信息,而信息能通過數據而獲得。以下是這兩個概念的定義。
信息:是一組經過比較、解釋和表達的數據,可滿足特定使用者的要求或用于特定目的。因某一種需要而產生的信息又可以成為,或者轉變為另一個處理過程的輸入數據,產生出用于其它目的信息。轉化過程可以是機器自動執行,也可以是人工判斷。
數據:是為特定的目的,在特定的場所,通過特定的過程,對研究對象(通常稱為觀察單位)的真相,以及有關觀察資料、測量結果和結論的記錄。每條關于觀察對象的記錄稱為一個數據元素,只有當它的內容明確時,數據才有意義。
信息模型(information model)是對所關注的信息主題進行分類的手段,如衛生信息框架。數據模型定義特定的對象及其真實情況。相同的數據可用來產生許多不同種類的信息(如可以按信息框架歸類,也可以按學科、領域歸類、應用目的歸類),概念數據模型只定義數據資源,不定義這些信息的主題(領域)、數據來源和產生過程;數據模型則只對數據條目(人,地點,對象,過程)進行分組和歸類。在數據模型中,一條數據只能定義一次,而且是和它所描述的特定對象結合在一起的。這個準則對信息系統的開發提出了要求。信息系統的結構就像建筑物和橋梁一樣,因此,要像建設這些物理結構一樣,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以獲取同樣高的質量和可靠性。
2 衛生數據模型的提出過程
2.1目標
衛生數據模型的開發始于2004年7月。經課題組成員討論,確立了下述三個目標:
1. 研制衛生數據的概念模型,該模型應與衛生信息框架的范疇相匹配。
4
2. 開發和測試模型的組合技術。
3. 提出維護和完善我國健康數據模型的程序和機制,并且保持與國際數據模型的一致性。
2.2 建立衛生數據概念模型的目的
1. 用共同的定義描述需要收集的數據,以滿足全國范圍內與衛生信息有關的各個方面對信息的需求。
2. 進一步細化模型的領域,以改進和完善衛生信息框架。
3. 使信息系統以相同的含義收集和轉換數據。無論是實際應用的數據還是作為數據轉換過程的輸入信息,只要有共同的含義,就能產生一致的結果。
4. 每個層次的職能部門都可以將自己的數據模型與國家的數據模型進行比照或組合,判斷自己的數據定義在多大程度上與國家使用的定義一致,或更特殊,或更一般。
5. 在查詢某個數據元素及其定義,或了解數據元素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