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信息化與信息利用
徐勇勇 劉丹紅(第四軍醫大學)
據 2006 年最新統計,我國現有18703 所縣級以上醫院,40907 個鄉鎮衛生
院,201562 個診所。2004 年初,國家投資幾十億元,僅用半年時間就建成世界
最大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報告系統(以下簡稱“報告系統”),93.5%的縣級以上醫
院70.3%的鄉鎮衛生院實現了37 種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雖
然 “報告系統”的直接使用單位是全國3585 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但衛生部規
定,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包括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都是疫情報告的責任
人,所以“報告系統”實際上是共享全國近6 萬所醫院(鄉鎮衛生院)、20 多萬
個診所發現的傳染病信息。“報告系統”采用同一的錄入界面,對直接使用單位(疾
控機構)不需要采用交換標準,但需要幾十萬個醫療機構(診所)的協同,即醫
院在接診傳染病病人時既要登記病人信息,又要為“報告系統”錄入信息(傳染病
報告卡)。根據最近調查,全國50%以上的醫院都建立了醫院信息系統(HIS),
絕對數應該在1 萬家左右,如果有傳染病報告的信息交換標準,運行HIS 系統
的醫院可以根據該標準,HIS 系統可以把接診傳染病病人的登記信息自動轉換為
“報告系統”所要求的格式,并用電子化報文的方式(messaging)直接發送給“報
告系統”,好處是:(1)醫療服務過程產生的數據,比層層報告的數據差錯少、
數據質量高;(2)計算機實時報告,不存在瞞報、謊報、漏報、當日數據匯總
和報告時間延誤等問題;(3)真正接受SARS 爆發期間醫院和疾控機構之間信
息不能共享的教訓,感受HIS 的實惠,提高醫院和疾控機構的工作效率;(4)
數據的一次采集,多次利用。
一、美國案例—從定期報告到實時信息交換
美國 CDC 現有的疾病監測系統,包括國家電子電信監測系統(National
Electronic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Surveillance,NETSS)、HIV/AIDS 報告
系統、免疫接種、肺結核及其他傳染病報告系統等,其中NETSS 為美國CDC
法定傳染病報告的核心,按周匯總美國各州的法定傳染病個案。
NETSS 始建于1984 年美國CDC, 1985 年建成給予DOS 操作系統地計算
機報告系統,1989 年全美的50 個州加入該監測系統。NETSS 的疾病報告的基本
程序是,醫院或社區發現病例,首先報告給當地的衛生機構。衛生機構通常是通
過紙質報表匯總數據后,由當地衛生部門把這些數據被錄入計算機,然后傳輸到
州,或者直接進入州的信息系統中錄入數據。這個報告過程除了每年修訂法定傳
染病的名錄外,報告程序都是一樣的。這個報告程序給疾病監測人員造成很大的
負擔,因為病例可能會從多個機構報告上來,比如臨床實驗室或私人診所,經常
造成數據混亂,需要人力判斷是否達到了符合疾病監測的標準、有沒有重復,或
者需要報告人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由于現有的監測信息系統相互不兼容,疾
病報告的專用信息系統和醫院信息系統、社區信息系統相互割裂,不僅疾病報告
數據不完整、時間延遲,而且給醫院數據填報造成很大的負擔。另外,由于缺乏
尖端的信息技術,衛生行政部門對海量數據的管理、信息利用也存在很多障礙。
2
為了取代NETSS,1999 年10 月美國CDC 開始啟動新一代國家疾病監測信
息系統(National Elect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NEDSS)的建設,目標
是在聯邦、州和地方水平上統一數據和信息系統標準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有效
的、完整的、互操作的信息系統,通過電子數據交換實時捕獲和分析疾病數據,
實現多個監測信息系統的無縫連接,監測并評估疾病發展趨勢、確定公共衛生突
發事件、指導疾病的預防、控制和救治。NEDSS 通過創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