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可用性HIS
近幾年來,我國的HIS系統建設已從單純的經濟管理逐步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應用發展,如聯機檢驗數據采集、PACS系統以及電子病歷等等,使醫院對HIS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HIS系統需要達到7X24小時永不間斷地高效可靠運行,計算機集群系統能夠較好地滿足這一要求。
1 集群系統及其基本架構
1.1 集群的概念
集群就是把多個獨立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面對客戶機作為一個虛擬整體,使整個系統能夠提供更大的可用性、更好的可伸縮性和更強的容災能力。
1.2 集群系統的基本構成
一個集群系統通常由多個服務器 (或稱為節點)、共享存儲子系統和使節點可以進行信息傳遞的內部節點連接構成。圖1為兩節點集群的基本架構。
每個集群節點具有兩類資源:非共享資源和共享資源。非共享資源包括安裝網絡操作系統的本地硬盤、系統頁面文件(虛擬內存)。本地安裝的應用程序,以及特定節點訪問的各種文件。共享資源包括存儲在共享設備中的文件,每個集群節點使用共享存儲系統訪問集群的quorum資源和應用程序數據庫等。
1.3 集群系統中的幾個重要組件
①后臺共享存儲設備:所有的節點都必須與至少一個集群系統的共享存儲設備相連。共享存儲設備將存儲集群本身的系統數據及應用程序所產生的數據。
②集群內部網絡通訊:這個網絡提供信息傳遞的服務,被稱為心跳網絡,它用來傳遞各個節點的狀態。內部連接可采用高帶寬的通訊機制(例如千兆以太網),以確保集群中的節點可以快速交換信息和同步數據。
③公共網絡:為客戶端提供訪問服務的網絡,這個網絡為其它的應用服務提供必要的網絡通訊基礎。
④虛擬的前臺界面:所有的節點被合為一組,有一個虛擬的服務器名稱,為了管理集群系統,也需要為集群提供一個名稱。應用程序在集群環境下運行的時候,也需要創建自己的虛擬服務器名稱,便于客戶端的訪問。
1.4 集群中節點的運行模式
在集群中節點可以有幾種運行模式,取決于實際應用環境。
①Active/passive模式。在兩個節點集群環境中,其中一個集群節點處理所有集群應用請求而另外一個節點則只簡單地等待那個起作用的節點失效。這種Active/passive集群方式從性能價格比方面來講并不合算,因為其中一個服務器在大多數時間處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