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怎樣闖過信息化的難關?
醫院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快捷全面地傳遞病人信息,為醫生診斷和醫院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務,全方位服務離不開信息技術和醫學的全面結合,也就是臨床管理的信息化(住院醫生工作站是這個階段的標志)。醫院信息化可大致分為醫院管理信息化(MIS)、臨床管理信息化(CIS)和局域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GMIS)三個階段。現在國內的大部分醫院的醫院信息化處在第一階段,在過渡到第二階段的建設時,醫生工作站的建設是個必須要跨過去的“坎”,越過去的“關”,沒有哪一家醫院可以不經過醫生工作站的建設,而直接進行其他系統的建設,因為醫生工作站是個基礎,是其他系統功能得以正常實施的一個平臺。同時,由于醫生工作站系統是直接面對臨床的需求來解決問題的,它對實現的環境要求是非常苛刻的,這些環境包括文化的環境、習慣的環境、醫生的權威性等等,越大的醫院在對這些環境的改變中遇到的阻礙越大。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今天的北京協和醫院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醫生工作站系統。該系統將醫生從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脫出來,使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直接面向病人的治療,同時由于醫生在醫生工作站上開的醫囑直接傳送給護士工作站,省去了護士抄寫的麻煩,簡化了手工醫囑處理的程序,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工作站不單單是一個醫囑錄入系統,它還包括用藥控制、聯機警告和提示、臨床診療規程的規范等等,系統能給醫生提供用藥咨詢、自動檢查藥品配伍禁忌等,遇到藥品無庫存、劑量過大等情況時系統會自動提示,提高了醫生開醫囑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幫助醫生正確使用藥物,減少差錯和糾紛的產生。
北京協和醫院信息化的過程也和其他大多數醫院一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陣痛過程:
1.艱難的開端
北京協和醫院信息化建設成功經歷了從管理信息系統(HMIS)向臨床信息系統(CIS)的轉變,而醫生工作站系統的實施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一環和最難的一關。
經過對系統的修改、測試,應用系統得到了優化。經過對網絡升級,服務器完成了升級和擴容。北京協和醫院終于在2004年8月迎來了病房醫生工作站的上線。
醫生工作站系統在病房上線時,系統的實施工作也迎來了來自醫生最大的阻力。第一,醫生從學生時代開始的訓練,到后來的實際工作中,一直習慣于手寫醫囑,然后交給護士去執行。上了系統之后,就要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在他們最初并不熟悉這個系統時,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醫囑的錄入上。因此,部分醫生就產生了很強的抵觸情緒。第二,在系統運行之前,醫生開了醫囑后,北京協和醫院有個“三查七對”的傳統,這不僅減少醫囑的錯誤率,同時醫囑的很大的責任在護士身上。上了醫生工作站后,醫囑的發生源在醫生那,醫生就成了全權責任的承擔者。有的醫生就不愿承擔這種責任,也對系統的應用有了抵觸。第三,在系統運行之前,醫生寫醫囑時,只需要明確醫療屬性,即醫囑中明確使用什么藥,如何使用等等,而它的財務屬性則由藥房和護士負責。但剛上系統時,醫生不僅要明確醫療屬性,還要掌握醫囑的財務屬性,在錄入醫囑時也要錄入和記賬有關的問題。這也引起了部分醫生的反對,他們認為他們不應該關心這些問題。
醫生的埋怨聲越來越大,他們質疑這個系統運行的必要性了。如果醫生不用這個系統,這個系統就是個死系統,這也意味著兩年多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在這時,正是醫院的領導在關鍵的時候明確了態度,大家才明確了這條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剩下的問題就是坐下來好好協商解決這些問題了。在解決問題時,協和醫院保留著一條基本的原則,就是同醫生、護士以及相關部門一起來協商,確定一個各方能接受的平衡點,通過協商、溝通,使軟件能適應各方面的需要。有了領導明確的態度,有了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有一支迎難而上的建設隊伍,還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談的,不能解決的呢?
通過協商,大家達成了共識。醫囑一定應該由醫生錄入的,之所以醫生覺得現在錄入醫囑速度不快,其原因在于他們并未熟練掌握,信息中心又組織了幾次專門給內科醫生的培訓。在培訓中,還進一步地告訴醫生醫生工作站的必要性,它以后還將提供更多智能化的服務。同時,還優化系統,讓醫生們能看到眼前的方便,而在將來,隨著醫生工作站功能的完善,讓醫生感受到會有更多的方便。同時決定在系統實施后,堅持北京協和醫院一貫的醫囑插隊制度,醫囑單打印出來后護士應看一遍;長期醫囑護士簽字一欄填入打印此醫囑護士的名字。但是醫生錄入的醫囑仍然應該由醫生負責,這是醫生不可推卸的責任。醫院規定,由藥劑科負責建立一部數據庫形式的協和電子藥典,并負責日常檢查、增補藥典的內容并負責其正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