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建立是本次“兩會”代表們十分關注的話題,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徐龍的一份《關于以信息化手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卻十分引人注目,他認為,要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水平,必須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國家解決8億農民醫療保障的一項“民心工程”(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當前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正在由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按照“十一五”規劃,計劃2010年達到農村80%以上覆蓋面。
但是,當前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農民“小病養、大病扛”現象仍較普遍。農村定點醫療機構水平較低、醫務人員不足、醫療設備老化,“農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鄉”的目標難以實現。農民工進城“望醫生畏”。我國進城打工的農民人數多達2-3億,其中的絕大部分未能享受到城市的醫療保障,需要自己額外支付看病的費用,大約平均每門診人次費用為80元,“看病難”是壓在農民工群體心頭的一座大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目前還缺乏相對規范的統籌補償方案、基金管理制度、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和監督辦法、農民補償結算和轉診規定,加之有些地區合作醫療經辦機構管理粗放,手段滯后,部分醫院用藥、檢查不合格,存在“小病大治”現象,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感知欠佳。
針對上述問題,徐龍在建議中強烈推薦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他建議:一是要建設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采用信息化手段可實現“三大功能”:一是健康醫保信息一體化,不僅有參合、補償等基本情況和數據,還有農民的健康檔案,逐步建立起對疾病預防、疫情控制以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和信息化應急機制,為政府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提供可靠、直接的信息支持;二是合作醫療管理一體化,提供在線審核、網上結算、實時監控和定期披露信息,合理統籌醫療資源,有效監管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三是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工城鄉醫療一體化,通過制定異地醫療審核和轉診流程,做到“異地看病,屬地報銷”,讓到城市務工的農民“敢看病、治好病”。“建議優先建立醫療保障信息化平臺,享有及時高效的醫療保障服務,是目前群眾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影響面廣泛。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拓展信息化平臺功能。”
二是整合城鄉醫療資源信息化“四個平臺”。一是終端平臺。在鄉鎮衛生院,配備計算機、打印機以及標準化、便攜式的農村醫療診斷設備。二是內容平臺。包括醫療信息資源、農民健康狀況、衛生管理制度、先進技術方案、最新醫藥產品等。三是支撐平臺。通過視頻、電話及互聯網等方式,由城市醫院為鄉鎮醫生提供遠程支持,實時為鄉鎮醫生解難答疑,使他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具體診療方案上接受專家級的指導和培訓。四是網絡平臺。通信運營商通過已經建好的通信網絡,將終端平臺、內容平臺和支撐平臺連接互動,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供優先、優惠,優質網絡服務。“在信息化‘四個平臺’建設過程中,建議以鄉鎮衛生院為中心,發揮鄉鎮衛生院的聚集效應,逐步鄉村延伸。”
第三是提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推動、城鄉聯動、企業和社會互動。要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特別是采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信息查詢、網上申報、電子支付等服務,通過靈活、便捷、新穎的信息化服務,激發起廣大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增強這一“民心工程”在農村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徐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是指出,全國通信企業最近幾年大抓“村村通”工程,為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供了采用信息化手段的必要技術條件。如果在資金上,政府投一點、企業出一點、社會各界資助一點,經費問題也是完全可以解決的。采用信息化手段用于農村醫療事業是一條新路,同時也是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更有效落實的一個輔助手段,可以預示它的發展前景,是一項深得民心,大有可為的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