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請簡述參與PACS研發以及客戶化過程中的那些工作?分別起什么作用?那些方面的工作是完全掌握的?
2、參與并掌握的工作包括:
(1) DICOM 協議的相關開發和現場調試。現場調試DicomOjbect.ocx提供的原有功能,還完成了DICOM Print,DICOM DIR等附加的功能,了解DICOM圖像的內部細節,并實現了測量、序列同步、定位線重繪等功能。
(2) 系統流程的設計。總體框架的設計、任務分工、系統集成。
(3) 數據庫方面。對后臺的DB2數據庫進行設計、實現、調試和維護等。
(4) 后臺服務器和存儲系統。對后臺存儲系統進行設計、構建及維護。
(5) 和數據庫相關的Data Model中的數據連接和操作方式。 界面開發。應用程序的開發,打印模板、詞庫等模塊。
3. 開發一個PACS系統,從純計算機角度來看,有那些難點和重點過程?算法在PACS中是否很重要?一般涉及那些算法?掌握了多少?
3、開發PACS系統:
(1) 重點、難點:DICOM通訊及處理,圖像處理,存儲管理,服務器服務的負載平衡,網絡負載平衡,開發過程控制(時間和預算),版本更新控制,產品穩定性,開發設計成果易交流。
(2) 算法涉及:DICOM通訊及處理,圖像處理等方面,是產品穩定性的關鍵,但是在整個軟件的生命周期中是一個時間點(可以一次完成,多次使用的,直到有了新的需求,而這方面的需求往往比較穩定)。開發過程控制,版本更新控制,設計成果的易交流性等,在整個軟件生命周期中是線狀的,伴隨軟件生命周期的全過程,需要長期實行,效果很顯著。
(3) 現在可以實現PACS系統主要功能的算法基本上是現成的,可以從網上,書上,或是OCX控件中找到,這些算法的關鍵是如何實現,才可以得到最好的運行效率。
4. 從你的角度來看,是否國內的PACS系統都是大同小異?如果不是,那么那些公司的產品有那些特別點?這些通過通過努力能做到嗎?國外的產品(如GE的)又有那些特別點?
(1) 國內的PACS,大致是同一起步線上的,各有側重,但是可以相互模仿,不同的地方,往往是一些醫院的特殊需求。通用性較強的地方,大家都已經具備了。有的PACS總體設計比較好,可擴展性強。
(2) 國外產品,穩定性好,適用面廣,伸縮性較好,易于組合搭配,或者是使用了較好的架構,如B/S,或是三層或以上的結構,將界面實現和業務邏輯相分離,使系統易于維護和擴展。
5. 從目前你感知的角度來看,PACS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在那些方面?
(1) 專業性。往圖像處理、智能輔助診斷方面發展,如:三維圖像、圖像融合,偽影消除、病灶自動識別等。
(2) 廣泛性。將全院的信息系統連接在一起,形成數字化醫院,包括:HIS、PACS、LIS、 RIS、OA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