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章 前言 3
第2章 系統建設目標與總體規劃 5
2.1 系統建設目標 5
2.1.1 系統總體目標 5
2.1.2 系統具體目標 6
2.2 系統建設總體規劃 7
2.2.1 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7
2.2.2 系統總體架構 9
第3章 建設內容 12
3.1 平時管理 13
3.1.1 數據采集平臺 13
3.1.2 知識庫 16
3.1.3 專家庫 18
3.1.4 應急物資儲備庫 19
3.2 戰時管理 22
3.2.1 應急預警監測平臺 22
3.2.2 方預案管理 25
3.2.3 應急指揮平臺 27
3.2.4 應急處置平臺 28
3.2.5 GIS地理分析展現平臺 32
3.2.6 決策支持分析平臺 39
3.2.7 應急聯動通訊平臺 42
3.2.8 應急指揮移動辦公 49
3.2.9 重點病人病情直報 52
3.3 應急演練 53
第4章 建設步驟 54
第1章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達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居民平均活動空間逐漸拓展,居民聚集性和移動性迅速增加。為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國務院提出了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
經濟越發達,商貿活動越密集,跨地區、跨國界的人員往來就越頻繁。這種社會活動形式的變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固然產生重大的推進作用,但是從流行病學角度看,這種社會活動形式的變遷,使傳染性疾病發生和蔓延的危險性成為很嚴重的問題。
2003年在我國爆發的非典型傳染肺炎事件
2005年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事件
2008年的手足口病
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
2009年的H1N1甲型流感
急性傳染病與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爆發,對社會經濟建設和居民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敲響人類必須應對新危險因素的警鐘。
為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國務院于2003年5月發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同時,經過三年多的醞釀、討論,2009年4月6日國家正式公布“新醫改方案”。其中提出了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目前我國已出現多種專業性應急組織,包括消防、防汛、防震與抗震、疾病防控以及核事故應急技術支援組織等等。尤其隨著SARS以及H1N1流感在全球范圍的爆發,公共衛生防控應急成為了城市應急中的重中之重。
公共衛生是通過組織社區資源,為公眾提供疾病預防和促進健康的一門管理學,它使用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環境衛生、社會科學等技術和手段。公共衛生體系由國際公共衛生組織、國家公共衛生組織、地方公共衛生組織和社區公共衛生組織組成。
方正公共衛生突發應急指揮系統是以《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匯編》為指導,幫助公共衛生管理人員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進行規范的、有序進行應急指揮,以達到及時發現、快速響應、及時上報的應急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