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重新回到了醫療信息行業,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電子病歷系統開發,我的主要職責是電子病歷系統的總體設計和電子病歷編輯控件的代碼編寫。經過3個多月的研發、調試,總算有一個基本成型的產品能夠在一些醫院開始試用,就在今天都還在陸陸續續地修改BUG。
回顧整個研發過程和實施過程,一些心得與大家共享,共同推進中國醫療信息化發展。有不同見解地方,歡迎討論。
1、目標的確定
電子病歷系統開發,目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為確定最終的需求,我花費了大約3周的時間查閱資料和與人探討。在此要感謝陳聯忠老師,在咨詢他時給予了一些支持。由于離開這個行業太久,所以查閱資料重新熟悉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最終確定了需求目標。
不過在產品上線后,還是發現需求目標與實際需求的偏離。目前無論是網上還是會議、還是衛生部標準,大篇幅地都在討論電子病歷的結構化問題,但目前醫院醫生們的實際需要是什么?是哪些醫生在書寫病歷?不知道有幾位能夠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
15年前我也是一個醫生,寫大病歷的數量沒有30份也有20份吧,入院病歷應該在200份以上,那時的病歷書寫全靠鋼筆和紙張,真希望有個能復寫的東東來解決大篇幅重復書寫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病歷是醫療過程的記錄,但是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很多醫生自己都忽略了,病歷書寫還是訓練臨床低年資醫生嚴謹思維方式的重要手段。老一輩醫學家張孝騫老師曾經說過“寫大病歷的階段至為重要,要通過它形成一種終生不改的習慣,即在診務繁忙之中,也能如條件反射般運用,在診治病人過程中不遺漏任何要點。這種訓練是短暫的,稍縱即逝,一旦落課,就無法再補,切勿等閑視之”。還有誰記得,上學時老師們強調的“查你所寫,寫你所查”的病歷書寫要點。
在此呼吁和提醒各位,對電子病歷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記錄上,還應意識到書寫病歷有訓練低年資醫生的作用。所以目前的電子病歷應充分重視書寫便捷性和書寫過程中對臨床事務的訓練作用,其次才是結構化存儲和查詢。
這也是后來通過實踐認識到這個問題后,我們的電子病歷系統在初步解決結構化問題后,90%以上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提高書寫便捷性和引導式輸入上。關于引導式輸入的問題我會在另外的論題上探討。
2、工具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