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社區診斷服務包
第二部分 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服務包
第三部分 社區預防接種與傳染病防制服務包
第四部分 社區婦女保健服務包
第五部分 社區兒童保健服務包
第六部分 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服務包
第七部分 社區老年保健服務包
第八部分 社區康復服務包
第九部分 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包
第一部分 深圳市社區診斷服務包
一、服務對象
轄區內常住居民。
二、服務內容
(一)基本項目
1、分析社區人口數量、結構、變化趨勢;
2、分析社區健康需要,明確健康需求;
3、掌握及分析社區可動員資源;
4、確定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
5、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與干預計劃;
6、形成社區診斷報告。
(二)擴展項目
1、總結或回顧本社區既往公共衛生工作的成效;
2、向社區相關機構提供社區診斷的主要內容、干預措施及建議,爭取得到社區機構的參與,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共同制定對本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進行綜合干預的工作計劃并實施;
3、對本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進行干預的階段性效果評價。
三、服務流程
(一)確定目標社區
社區所在地域、服務范圍、面積、社區類型及其特點、社區經濟狀況、社會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風俗民情等;了解社區內主要小區、廠礦企業、機構、學校及托幼機構、醫療機構等社區資源情況,并對社區資源進行分類和分析,掌握社區可利用資源。
(二)明確社區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在開始資料收集前,應該將本次社區診斷的目的、需要收集的資料及其調查方法等有一個周詳的設計。
社區診斷的目的有:①確定社區的主要健康問題;②了解社區居民對衛生服務需求的總量、需求分布狀況、所需的服務類型及服務的利用現況;③尋找造成這些衛生問題的可能原因和影響因素;④了解社區衛生服務供給能力及可利用的衛生資源情況,為滿足服務需求需如何改進與協調管理;⑤確定本社區綜合防治的健康優先問題與干預重點人群及相關影響因素;⑥為社區綜合防治效果的評價提供基線調查,并評價衛生計劃的執行情況。
通過隨機抽樣進行本底調查或入戶調查、居民周期性體檢、查閱文獻、到業務指導機構和社區機構(部門)了解相關信息,以及日常服務中收集,以及設計調查表進行調查等方式進行信息的采集。
(三)數據資料的采集、整理與分析
數據資料的采集與分析包括:
1、社區基本資料,包括:社區所在地域、服務范圍、面積、社區類型及其特點、社區經濟狀況、社會和文化背景、特殊的風俗民情等。
2、社區人口學資料,包括:社區總人口、總戶數,戶籍類型及結構,掌握老年人、育齡婦女、兒童、殘疾人、低收入人群、孕產婦、新生兒等重點人群情況,以及掌握社區死亡人數等;分析社區人口特點,包括年齡結構、社區大多數人群的年齡集中趨勢、職業結構、社區負擔系數、出生率、人口增長率、人口居住特點等。
3、社區資源,包括:社區內主要小區、廠礦企業、機構、學校及托幼機構、醫療機構等社區資源情況,并對社區資源進行分類和分析,掌握社區可利用資源。
4、社區需求,包括:社區居民病就醫流向、社區健康服務知曉率和利用率、對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的需求(含服務項目、藥品及人員要求等),以及社區居民對社區健康服務基本服務功能的需求狀況與分析等。
收集到社區診斷的數據資料,先進行數據質量評價,確認數據的可靠性,進行數據的整理、邏輯檢錯處理等,根據定量、定性資料分類的原則進行整理與分析。
(三)確定社區的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危險因素
通過隨機抽樣進行本底調查、居民周期性體檢、查閱文獻、到業務指導機構了解相關信息以及日常服務得到信息等方式,調查社區居民的兩周發病、上年度重大疾病情況,并對疾病進行排序,列出本社區前十位常見病。
從社區面臨的健康問題中篩選并確定主要健康問題,通過本底調查以及獲取相關信息后,針對本社區可能存在的某一種主要健康問題進行定向調查,確定本社區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并對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進行排序、描述和分析。
篩選社區主要健康問題的標準為:1、該健康問題流行病學因素基本清楚(重要性),有高危人群及其主要的危險因素(分為環境因素、生活習慣與健康行為、人類生物遺傳學因素和衛生服務因素);2、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性);3、有保證這些防治措施實現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可行性)。
針對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找出相應的高危人群及其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
(四)制定干預措施及工作計劃
根據社區診斷的情況,選擇社區主要制定符合本社區實際的干預措施,并根據社區需求情況制定本社區健康服務的工作規劃和計劃,進行社區健康服務功能的落實。
(五)形成社區診斷報告。
社區診斷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社區基本概況(含社區范圍、社區人口學資料、社區資源),社區需求狀況,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針對社區主要健康問題提出的干預措施與干預計劃等五部分內容。
對于有條件和已經對某種社區主要健康問題及其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進行干預3年以上的社區,可進行干預工作的階段性效果評價,以及對本社區公共衛生工作進行總結。
四、配套資源
(一)設備要求
全科診療服務常用的檢驗檢查設備以及在社區調查時需要進行轉運的交通工具等。
(二)場所要求
符合《深圳市社區健康服務機構設置標準》的要求。
(三)人員要求
以全科醫師為骨干的團隊負責社區診斷工作,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的主任與全科醫師必須明確本社區的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高危因素,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針對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實施干預和指導;
(四)服務支持
社區診斷是社區健康服務工作的基礎,也是社區健康服務機構進行機構設置、基本設施和人力資源配置的主要依據,需要街道辦事處、社區工作站(居委會)、駐社區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學校、托幼機構、物業管理單位等)的支持與配合,同時需要各業務機構、舉辦醫院和各醫院的技術支持與指導。
五、管理與監督
(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批準成立時須完成本社區的社區診斷工作并形成社區診斷報告,針對整個社區的社區診斷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針對性具體業務/項目的社區診斷則根據項目的要求確定是否多次進行和進行的頻率。
(二)每年必須有2次或以上與社區工作站進行人口數據的交換與校對,動態掌握社區人口學資料;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及時更新健康檔案;
(三)社區主要健康問題、影響社區主要健康問題的危害因素、高危人群明確、真實并符合社區主要特點,對社區主要健康問題的干預措施恰當,能夠實施“以家庭為單位”的干預工作;
(四)對社區居民的健康需求掌握準確,社區健康服務機構應根據社區診斷發現主要健康問題確定工作的重點領域、調整和配置資源,并根據社區健康需求狀況指導社區健康服務工作的開展。
(五)人口學指標的計算或采用方法:
1、人口構成(結構):
(1)分析從性別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2)戶籍構成:某種居住屬性(戶籍、暫住與其他)的構成比=該種居住屬的人口數/社區總人口數×100%;
(3)婚姻構成:某種婚姻狀況的構成比=該種婚姻狀況的人口數/社區總人口數×100%;
(4)教育程度構成:某種教育程度的構成比=該種教育程度的人口數/社區總人口數×100%;
(5)年齡構成:某個年齡段的構成比=該年齡段的人口數/社區總人口數×100%;
最常用的年齡分組法:<5、5~、10~、15~、20~…>75。
2、總負擔系數:(每個勞動年齡人口應負擔護養的人口數)
總負擔系數=需要護養的人口數(即:年齡<18歲+年齡≥60歲的人口數)/(年齡≥18歲的人口數+年齡<60歲的人口數)
3、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數/0-14歲人口數
4、人口金字塔:按照性別構成對年齡段生成二維圖形。
5、人口分布:社區內居住樓棟及空掛情況分析。
6、人口增長率: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社會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
(3)人口增長率=自然增長率+社會增長率。
六、考核與評估
(一) 考核指標
1、社區診斷完成的時間;
2、社區主要健康問題、高危人群及其主要危險因素是否明確、干預計劃是否恰當;
3、數據采集與處理的質量;
4、分析邏輯的一貫性及報告的可信度;
5、社區健康檔案(含個人健康檔案和家庭健康檔案)的建檔率、合格率、信息準確率等。
(二)考核原則與方法
1、在社區健康服務機構驗收時,需要對該社區的社區診斷進行考核,并對社區健康服務機構的設備及人員配置進行校驗。
2、社區診斷工作一般在年度中進行考核,年度考核由市、區衛生局統一安排,內容納入《深圳市社區健康服務年度評估標準》內容。
第二部分 深圳市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服務包
一、服務對象
轄區居民,重點為常住居民及外來勞務工人群。
二、服務內容
(一)基本項目
1、開展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處方,普及健康知識。
2、進行衛生宣傳日的主題宣傳:開展講座、出版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組織現場活動。
3、建立社區健康促進組織并推動公共政策和社區動員工作。
4、開展至少一項健康促進活動,指導居民消除健康不良因素,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
5、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的效果評價。
(二)擴展項目
1、積極推進“健康社區”建設。
2、開展視屏聯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