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決策系統在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摘 要: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有效控制重復的、不必要的檢驗檢查。本文介紹了如何應用智能決策系統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建立臨床醫療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在醫療過程中提供幫助,提高醫療質量。該系統突出知識庫的管理、規則引擎匹配和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形成了具有自適應能力的智能決策平臺。而后描述了此系統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實際應用與平臺展望。
關鍵詞:區域醫療;醫療信息化;智能決策系統;規則引擎;重復檢查檢驗
1. 引 言
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有效控制重復的、不必要的檢驗檢查。上海市規劃建設并已完成一期、二期的“醫聯工程”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醫療協同系統。醫聯工程的基本目標是: 大范圍(申康所轄市屬23家醫院內,并已連接兩個社區系統)實現醫療文檔共享,讓醫生在接診時能夠了解到就診者在任何時間、任何醫療機構的醫療記錄,以此輔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和治療的有效率,為減少重復檢查檢驗、降低醫療費用創造條件。
從醫聯工程項目規劃之前的調查統計看來,重復的檢驗與檢查普遍存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生對病患的診療記錄無法掌握、無法獲得或者需要病人攜帶并主動出示等多種阻礙。從醫聯工程現階段的建設成果看來,臨床醫生尤其對此平臺提供的病患歷史就診資料共享倍加稱贊。臨床醫生一旦可獲得病患的歷史就診記錄,包含歷史檢驗檢查數據,就能更準確全面地把握病情,可以有效地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復的檢驗檢查;另一方面,隨著病患群體的知識水平的提升,病患自身對醫學檢查檢驗尤其是放射檢查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病患自身也有控制醫學檢查檢驗的自發性需求。一些調查顯示,上海市民對醫聯工程的評價中,降低和控制醫學檢驗檢查是一個主要的正面評價。因此,區域性的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的一個基本目的就是降低和控制不必要的、重復的檢驗檢查。
面向臨床診療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正是在醫療過程中,為醫務人員與病人提供臨床知識以及更廣泛的病人相關信息,包含區域范圍內的就診情況,免疫情況,家族情況,慢性病治療情況等,并經過智能化篩選,而且在最恰當的時候顯示,以提高病人治療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