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研究背景 4
一、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發展現狀 4
(一)佛山市衛生資源發展現狀 4
(二)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發展現狀 5
二、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7
(一)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問題及 7
(二)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10
(三)佛山衛生信息化的相應對策 10
三、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的概念和重要性 11
四、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的相關理論 13
(一)信息資源規劃的理論及實施流程 13
五、國內外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研究及應用進展 15
(一)國內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研究現狀 15
第二章:佛山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的目標和指導原則 16
一、規劃目標 16
二、指導原則 17
三、概念模型 17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26
一、研究方法: 26
(一) 研究方法 26
(二)技術路線 28
第四章 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功能建模與數據建模 31
4.1 區域衛生信息資源功能建模 31
4.1.1 區域衛生信息業務活動分析 32
4.1.3 功能模型 36
4.2 區域衛生信息資源數據建模 43
4.2.1 區域衛生信息資源數據分析 44
4.2.3 數據模型 50
第五章: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的應用方案 61
一、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的應用方案 61
二、區域衛生數據中心的建設 62
(一)衛生數據中心建設目標 63
(二)建立佛山區域衛生信息化標準體系 65
(三)區域衛生信息數據中心信息內容 65
三、應用系統的建設 68
(一)衛生信息資源管理系統 68
(二)醫療衛生一卡通系統 69
(三)區域健康檔案管理系統 69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系統 70
(五)衛生行政管理系統 71
(六)計劃免疫信息系統 71
(七)數字化醫院系統 72
(八)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 74
(九)衛生監督信息系統 75
(十)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 75
(十一)傳染病防治管理系統 76
(十二)婦幼保健系統 76
(十三)慢病專病防治信息系統 78
(十四)血液管理信息系統 78
(十五)區域衛生資訊服務系統 79
四、網絡硬件平臺的建設 80
附錄一:區域衛生信息資源業務分類與功能模型 83
附錄二:區域衛生信息資源基本數據集 83
第一章:區域衛生信息資源規劃研究背景
一、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發展現狀
(一) 佛山市衛生資源發展現狀
2005年我市居民期望壽命達到76.1歲,2006年全市嬰兒死亡率下降為5.94‰,孕產婦死亡率3.38/10萬。2006年報告傳染病發病率315.41/10萬,死亡率0.38/10萬。消滅血吸蟲病、脊髓灰質炎,基本消滅麻風病、絲蟲病、布魯氏菌病、碘缺乏病的成果得到繼續鞏固,結核病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強。
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335家,其中政府舉辦醫院90家、民營醫院30家、農村衛生站306個。病床18803張,占全省21.99萬張的8.55 %,平均每千人口4.88張。從業24895人,其中衛技人員20398人,占全省31萬人的6.58%,平均每千人口5.45人。2006年,全市門診、出院病人人次分別為4014.37萬和54.23萬,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25%和10.15%;手術臺數23.30萬,比上年增長7.29%;每病人平均住院天數9.80天;病床使用率85.53%;出院治愈率77.37%,好轉率19.95%,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89.64%。
全市醫療業務收入中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40.28%;每門診人次費用76.74元(全省平均115.3元),2005與2004年同比增長3.23%,2006與2005年同比下降3.03%;每出院病人費用5282.90元(全省平均6344.5元),2005與2004年同比下降0.02%,2006與2005年同比下降3.96%,其中藥費同比下降了7.91%;總體上說,在業務總量增長10%的情況下,業務總收入僅增加6.17%。各項指標均實現了年初確定的控制目標,醫療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遏制。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固定資產值61.22億元,其中五區31.00億元,占50.64%;市直30.22億元,占 49.36%。全市財政投入衛生經費5.82億元,其中衛生事業費1.9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67%。(2005年省55.18億元,占省財政開支2.78%,全國占1.83 %)。相比之下,我市教育、科技方面的財政投入明顯高于衛生的比重。
(二) 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佛山市衛生信息化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諧佛山”的戰略構想,大力推進衛生信息技術的應用開發,提高了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衛生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尤其是南海區先后被衛生部和省衛生廳確定為“全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廣東省區域衛生信息化”示范區,南海中醫院被衛生部確定為“衛生信息化示范醫院”。主要有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公共衛生信息應用氛圍初步形成。一是構建了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二是市疾控中心應用了從采樣、送檢、交接、檢驗、評價等衛生檢驗管理信息系統。三是南海區、順德區衛生監督所建立了衛生許可申請、受理、審批、簽發、打證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四是南海區婦幼保健院應用的《廣東省婦幼保健管理系統》,已推廣到各鎮(街道)醫院使用,并實現了全區聯網。五是探索建立以病人為中心、以健康檔案為基礎、集社區衛生服務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診療、財務、藥品等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六是市、區血液機構建立了血液信息系統,從血液采集、檢測、成分制備、庫存、發血等基本業務過程實現了信息化管理,保證了用血質量和安全。
2、醫院應用信息系統初具規模。目前,市兩家三級醫院基本實現醫院信息網絡化管理,22家二級醫院有和48家一級醫院及社區醫療機構分別有100%、63%實現醫院信息網絡化管理。南海區的20間醫療機構、佛山市第二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佛山市中醫院、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在有效改善醫療信息化流程,積極開展醫院臨床信息系統、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的應用和建設數字化醫院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3、網絡和辦公自動化初步顯現。目前,我市建立了依托電子政務網,上聯省衛生廳、市政府,橫聯市直醫療衛生單位,下聯區衛生行政部門和區、鎮醫療衛生單位的信息光纖網絡。市、區衛生行政機關局域網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建設基本完成。建立了全市衛生系統公文交換平臺,實現了市、區及市直醫療衛生單位之間的電子文件交換。市、區及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公眾信息網站的政務公開、行政監管和服務功能等得到加強。
二、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一) 佛山市衛生信息化的主要問題及
我市衛生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投入不足,與其他行業和衛生事業的實際需求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有較大的距離。在推進全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1、衛生信息管理機構薄弱,缺乏權威、規范、有效的管理。在衛生信息資源共享進入攻堅階段的進程中,衛生信息化體制機制障礙凸顯,衛生信息機構不健全,全市除南海區設有一個區級衛生信息機構外,市、區大多數沒有信息中心(站)。衛生信息人員隊伍與任務不相適應,市、區兩級基本上由辦公室履行信息工作任務,缺少專職管理人員,合格的信息專業人員少,素質低,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目前,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沒有形成科學的推進方案,仍處于一種分散紊亂、相互封閉、自成體系、各自為政的無序狀態,基層尤為突出,缺乏科學、全面的規劃指導和統籌協調,衛生信息管理職能難以充分發揮,信息工作難以落實。
2、發展不平衡,信息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我市的衛生信息化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基本具備了全面推進衛生信息化發展的條件,有的已構建起“區域衛生信息化”和“數字化醫院”的基本框架,信息化總體水平保持全省領先地位。但從局部看,衛生信息化發展不平衡,數字鴻溝明顯,衛生信息有效供應不足。一般的城區好于郊區、大醫院好于小醫院、醫院信息系統好于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經濟相對落后的單位,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差,設備陳舊落后,人員素質不高,大多數單位的微機只能充當文字處理和簡單數據分析的工具。重建設、輕應用和資源浪費的現象沒有根本消除,有的單位基礎工作差距大,管理工作不規范,科室、醫院、衛生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無法進行,形成信息孤島。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單位之間衛生信息技術利用效益不高,相互分割,形不成合力,衛生信息資源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3、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滯后,投入不足。近年來由于各級領導的重視,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基礎設備逐步有了改善,先后增加了微機、復印機和一些業務信息系統。但與衛生部頒發的《全國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從這次調研的情況來看,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資金難以保障,投入嚴重不足,全市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南海除外)仍處于落后、封閉、徘徊狀態。有的工作只體現在打印、復制和簡單地查詢上;有的由開發商提供試用的業務信息系統,因種種原因不能正式啟用;有的觀念守舊,存在等、靠、拖的思想,單位信息化工作進展起色不大。
4、分散開發,形成信息孤島
佛山市衛生信息管理機構薄弱,沒有設立專門主管信息化建設機構及專人,合格的衛生信息化專家少,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權威、規范、有效的管理。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沒有形成科學的、一體化的發展規劃,各衛生機構根據自身需要,各自規劃、各自開發,由此造成了各衛生機構相互封閉、自成體系、各自為政的無序狀態,缺乏科學、全面的規劃指導和統籌協調,采集到的衛生信息分布于各個信息系統中,形成孤島。
5、縱向到底,橫向到不了邊
經過近幾年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國家CDC以及衛生監督出于各自管理的需要,對全國各級下屬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各衛生機構已建立起各自要求的信息系統,但大多只考慮自身的數據要求,對深度要求考慮比較多,但對廣度上的把握不足。
6、縱橫不通,數據重復采集
由于各個機構信息系統之間沒有接口,各信息系統之間如果需要共享的數據,只有通過生成報表方式上報,然后再由人員錄入其他系統中。這種情況不但存在于不同類型機構之間,如醫院與疾病控制中心,如發現傳染病要上報疾控中心,現有的做法仍是由醫院信息系統中產生數據,再手工報疾控中心,錄入疾控系統中。而且這種情況也存在同一類型的不同層次的機構間,如醫療機構間,明明各醫院均建立了醫院信息系統,但下級醫院轉診上來的病人,其電子化的診療數據卻不能從網絡中傳到上級醫院系統中,需重復錄入一些病人數據。
7、數據量大,難以分析利用
由于沒有統一的規劃,數據標準沒有建立,各機構的信息化中產生大量的數據,但卻由于數據存儲格式、表達上的差異,造成了數據只能供某一系統使用,不能匯總分析。例如,某一社區人群在不同醫院的就診情況,由于在不同信息系統中的表述不同、數據類型不同,導致想統計此社區人群的高發病時不能有效利用已搜集的數據,仍需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系統去逐一采集。即造成人力上的浪費,數據又大量冗余在不同系統中,而且數據的一致性、準確性也得不到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