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 項目概述 4
1.1項目背景 4
1.2區域衛生信息化的必要性 6
1.2.1緩解市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需要 6
1.2.2提高醫療衛生業務質量和效率的需要 6
1.2.3提高公共衛生資金合理分配的需要 7
1.2.4統一和規范各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的需要 7
1.2.5提高衛生行政監督管理能力的需要 8
1.2.6區域內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8
1.2.7提高衛生決策和應急指揮能力的需要 8
1.3國內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情況 9
1.3.1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信息化的要求 9
1.3.2衛生部區域衛生信息化規范要求 9
1.3.3國內其它類似項目的經驗及教訓 10
1.4溧陽市基本情況 13
第二章 需求分析 14
2.1醫療服務整合需求 14
2.1.1電子健康記錄EHR共享 14
2.1.2區域醫療協作需求 15
2.1.3醫療衛生互動服務 17
2.2衛生管理決策需求 18
2.2.1衛生資金管理制度 18
2.2.2電子病歷管理制度 18
2.2.3雙向轉診管理制度 19
2.2.4健康保健管理制度 19
2.2.5提高決策能力需求 20
第三章 總體設計 21
3.1建設目標 21
3.2總體規劃 22
3.2.1規劃總體思想 22
3.2.2系統總體架構 25
3.2.3總體設計原則 27
3.2.4總體業務體系 28
3.2.5總體技術架構 30
3.3應用整體部署 30
3.4硬件網絡平臺 32
3.4.1網絡平臺架構 32
3.4.2硬件平臺架構 33
3.5軟件技術平臺 35
3.5.1數據庫系統IBM DB2 35
3.5.2中間件IBM WebSphere 37
3.5.3 數據挖掘分析平臺 38
3.5.4 SOA數據交換技術 42
3.5.5其他主要相關技術 43
3.6平臺安全體系 46
3.6.1安全等級 46
3.6.2物理安全 48
3.6.3網絡安全 48
3.6.4系統安全 48
3.6.5數據安全 49
3.6.6應用安全 49
3.6.7管理安全 53
3.6.8安全系統選型 54
第四章 建設內容 56
4.1衛生數據中心 56
4.1.1數據中心架構 56
4.1.2數據中心環境準備及基本要求 57
4.1.3數據中心主要設備配置需求 57
4.2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 60
4.2.1平臺總體結構 60
4.2.2消息交換中心 64
4.2.3運營監控管理 65
4.2.4消息交換接口 68
4.2.5外部接口 68
4.2.6對外提供的服務 69
4.3新農合信息系統 70
4.4社區衛生信息系統 74
4.4.1健康檔案管理子系統 75
4.4.2全科醫療子系統 78
4.4.3慢病管理子系統 88
4.4.4孕產婦保健管理子系統 89
4.4.5兒童保健管理子系統 91
4.4.6雙向轉診子系統 93
4.4.7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96
4.4.8社區綜合事務管理平臺 96
4.5協同信息平臺 99
4.5.1患者身份識別 99
4.5.2電子健康記錄共享 101
4.6社區衛生分析與決策系統 103
第五章 項目管理與實施 107
5.1項目實施原則 107
5.1.1統一規劃、統一標準 107
5.1.2聯合共建、保護投資 107
5.1.3分步實施、注重效益 108
5.1.4實用先進、安全可靠 108
5.2項目建設重點難點 109
5.2.1整體規劃的科學合理性 109
5.2.2基礎網絡設施的健全 109
5.2.3標準協議的制定與執行 109
5.2.4業務相關單位的積極配合 109
5.2.5配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推行 110
5.3項目組織保障體系 110
5.4項目建設管理制度 113
5.4.1項目建設管理機制 113
5.4.2項目的風險評估與控制 114
5.4.3項目質量保證體系 116
5.5項目建設階段劃分 119
5.5.1 需求分析階段 119
5.5.2 方案設計階段 120
5.5.3 開發測試階段 120
5.5.4 項目培訓階段 129
5.5.5 接入整合階段 130
5.5.6 系統試運行階段 130
5.5.7 正式運行階段 132
5.5.8 項目驗收階段 133
5.6項目建設進度安排 138
5.6.1進度安排 138
5.6.2進度控制 138
第六章 培訓和售后服務 139
6.1項目培訓 139
6.1.1培訓內容與日程 140
6.1.2培訓質量控制 141
6.1.3培訓預期結果 141
6.2項目售后服務方案 141
6.2.1服務時間 141
6.2.2服務范圍 142
6.2.3維護方式 142
6.2.4定期跟蹤 142
6.2.5其他售后服務 143
6.2.6江蘇省售后服務機構情況 144
第一章 項目概述
1.1項目背景
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目標,同時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007年衛生部信息化領導小組發布了《衛生信息框架標準》,《醫院基本數據集標準》,《公共衛生信息分類框架和基本數據集標準》,《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規范和基本數據集標準》等標準的討論稿,為衛生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規范和標準。綜合上述衛生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國內外現代化區域醫療衛生發展的必然之趨,是推動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技術手段和基礎保障。
2009年,國家衛生部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指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是支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提出建設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
英美發達國家,在減少病人重復檢查,提高健康服務能力,降低醫療費用方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主要依靠建立全地區統一的個人健康檔案庫(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EHR)。EHR是以人為本的數字化健康檔案,記錄了一個人從出生至死亡整個生命歷程中的醫療保健信息。通過EHR,實現個人健康信息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之間交換和共享,使得病人不再需要在醫院間不斷重復檢查,并可實現對個人的健康評估和干預,進一步加強對個人健康的管理和預防。
目前我國部分城市也已開始這方面的建設和試點工作。如上海市閔行區已率先為區內60多萬居民建立了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利用全區統一的居民健康卡整合了區域的醫療衛生資源,建立了全區統一的衛生信息平臺向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到疾病診療的全程健康服務,同時利用信息平臺加強的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監督和績效考核,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推進了醫療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從而提高了轄區內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
1.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要“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