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瑞
1 前言
2 軟件測試流程
2.1 軟件測試的階段劃分
2.2 軟件測試階段的步驟
2.3 軟件測試角色
2.4 軟件系統的測試流程
3 軟件測試文檔
4 軟件測試用例
4.1 軟件測試用例的定義
4.2 軟件測試用例的生成和執行
4.3 軟件測試用例的配置管理
4.4 軟件測試用例的組織
4.5 軟件測試用例的復用
5 規模化軟件測試與規范化軟件測試
1 前言
計算機軟件產業在信息社會中對經濟、國防、科技和人文領域所起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作為一種產業,計算機軟件生產具有共性和特性。軟件生產包括六個環節:軟件開發(定義/設計/實現)、軟件生產管理、軟件質量控制、軟件配置管理、軟件測試、軟件維護。第一個環節加工軟件產品,后五個環節決定軟件生產的質量和軟件產品的質量:
1. 軟件生產管理:維護軟件開發過程的有序性,決定軟件生產的資源消耗(人/物/信息/時間),從而決定軟件產品的價格;
2. 軟件質量控制:維護軟件資源消耗與軟件產品質量之間的均衡;
3. 軟件測試:保障軟件產品的可接收性,為評價軟件產品質量的提供依據;
4. 軟件配置管理:保障軟件產品(或其中間產品)的可標識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為其它環節提供中介服務;
5. 軟件維護:保障軟件產品的“售后服務”,為軟件產品的更新提供信息。
軟件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有自身的產品(文檔/文件/代碼/服務)輸出,它們共同構成軟件產品的三要素:(軟件功用,軟件質量,軟件價格)。
計算機軟件生產的方法學和計算機軟件生產的管理學值得各類軟件工作者關注,需要在實踐與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理論和積累經驗。
緣于軟件生產的特性,軟件測試是軟件生產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軟件測試具有四個層次的作用:找錯、確認、組裝和評估[1],其中確認和評估的意義與難度在規模化的軟件生產中遠遠大于找錯和組裝。軟件生產迫切需要脫離手工作坊方式的軟件調試,在規范化軟件測試的基礎上實現規模化軟件測試,達到提高軟件產品質量、降低軟件生產消耗的目的。軟件測試的方法學和軟件測試的管理學應是軟件測試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基于一個大型復雜實時軟件系統(以下簡稱之為“MARA”)軟件測試的實踐與研究,參考資料[1]從產品計劃和生產管理的角度分析和討論了軟件測試,本文將從產品設計和生產組織的角度來分析和討論軟件測試。
以下將分析和討論:軟件測試流程、軟件測試文檔、軟件測試用例、規模化軟件測試和規范化軟件測試。
2 軟件測試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