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與持續改進方案
檢查標準1:急診科獨立設置,急診專業隊伍穩定,人員相對固定,設備設施完備,布局合理,滿足急診工作需要,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進措施: (1)急診專業設急診內科、急診外科專業,滿足工作需要。 (2)專業隊伍相對固定,確保急診觀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搶救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員按核定床位的1%設置。 (3)根據急診工作的要求,不斷優化工作流程,不斷滿足急診病人的需要。 (4)每半年度召開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工作會議,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總結、講評、改進并備案。
檢查標準2:急診醫務人員經過專業培訓,能夠勝任急診工作,急診搶救工作由主治醫師以上(含主治醫師)主持或指導,不斷提高急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科室質控小組每月檢查急診醫師專業培訓記錄、資料和急診技能操作培訓記錄,查看標準執行情況。改進措施: (1)堅持崗前培訓制度,急診醫師須經過急診專業培訓后上崗; (2)值班醫師勝任急診搶救工作,急診搶救工作做到由主治醫師以上(含主治醫師)主持或指導下進行,加強三級查房制度的落實,加強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實。
檢查標準3:急救設備、藥品處于備用狀態,急診醫護人員能夠熟練、正確使用各種搶救設備,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急救技術。 考核方法:實地查看急救設備是否定位放置;查看急救設備、藥品的交接班記錄;查看維修保養記錄及設備的調配方案;現場查看各種無菌包及治療盤的使用情況;現場查看救護車車況及隨車必備搶救設施、物品情況;查看醫護人員技能培訓計劃和記錄。 改進措施:(1)急診搶救設備每天有專人負責,做到定期檢查、保養、維修并記錄交接班記錄,保障設備性能良好,處于應急狀態。按照要求建立各類設備的應急調配預案,以備應急使用。嚴格執行急救藥品的交接班制度。 (2)醫用搶救車滿足需要,車內搶救藥品、氣管插管等,完好率100%。 (3)每月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急救技能培訓和考核,保障正確使用各種搶救設備,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急救技術,不斷提高急救技能。
檢查標準4:加強急診質量全程監控與管理,落實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診負責制、急診交接班制度和會診制度的落實,急診服務及時、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診分診能力,建立急診“綠色通道”,科間緊密協作。建立與醫院功能任務相適應的重點病種(危重多發傷、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診服務流程與規范,保障患者獲得連貫醫療服務。 考核方法:檢查急診質量全程監控與管理文件;定期抽查急診搶救5分鐘內搶救措施到位情況;查看重點病種(危重多發傷、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診服務流程與規范文件的建立情況。改進措施: (1)按照要求急診科設置為獨立的醫療區域,有專用出入通道,標志醒目,無障礙,通道銜接通暢,設置了急診導醫,不斷完善急救工作流程。 (2)加強核心制度落實,尤其是首診負責制、急診交接班和會診制度的落實,任何科室不得拒絕和推諉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診科室負責或協商解決,科質控小組定期檢查執行情況。 (3)急診科每天必須保證三級醫師查房,對于新來的急危重病人,必須及時請上級醫師查房,指導診治,確保急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80%。 (4)建立(危重多發傷、休克、呼吸心搏停止等)急診服務流程與規范,保證急診搶救工作及時,確保完成5分鐘內搶救措施到位、急診留觀時間≤72小時、院內急會診到位時間≤10分鐘的各項質量指標 (5)急診檢驗、放射、輸血、藥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時接診,會診、留觀、手術、住院、轉診等環節職責明確,落實規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