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CDC于2005年全面啟動信息化建設,在充分借鑒美國CDC、中國CDC和國內省級、副省級CDC信息化建設前沿理念和經驗基礎上,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虛擬化、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等技術,歷時10年在國內率先建成以區域公共衛生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為核心的"數字疾控、智慧公衛"信息化模式。現就具體做法和心得體會交流如下。
一、建設背景
1.政策要求: 伴著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時代潮流,我國衛生信息化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一系列衛生信息化規劃、文件相繼出臺[1,2,3,4]。2013年底,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46312"衛生計生信息化頂層設計[5]。在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框架下,公共衛生信息化作為我國衛生信息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建設質量和水平關系著全民健康保障的可及性,影響著全民健康保障的覆蓋面。要做好公共衛生信息化,重點是建設互聯、協作、統一、標準、創新和可靠的區域公共衛生信息管理平臺,核心是全面實現公共衛生系統的智能化和疾病預防控制業務系統的數字化。
2.工作需求: 疾病預防控制的使命是預防疾病、殘疾、傷害,創造健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促進人民健康[6]。但當前,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變化,引發的生態、環境和多重健康問題,給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帶來嚴峻挑戰[7]。且隨著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發展,人員短缺,醫防機構間"碎片化"管理[8],疾病監測缺少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和人口信息數據庫支撐,信息收集、分析仍以低效率的手工方式為主,為民健康信息服務缺乏精準性、及時性等制約發展的問題愈發凸顯。這些新形勢、新變化要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建立集"跨組織業務協同、數據集共享利用、業務分類管理和持續信息服務"[8]為一體的多層次專業管理服務模式。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帶來了信息時代的巨大變革,其中大數據的"預見能力"已在公共衛生、經濟發展和經濟預測等領域中嶄露頭角[9]。因此,疾控工作必須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公共衛生內涵與外延,整合公共衛生資源、轉變公共衛生服務模式,規范業務標準,提高服務能力,以適應工作新常態、新形勢、新要求。
二、平臺主體 濟南市"數字疾控、智慧公衛"信息化平臺涵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與會商、疾病預防與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檢測檢驗、管理及支持、民生服務和區域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等7類37個應用系統,實現了疾控數據數字化、業務智能化、服務便捷化和系統網絡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