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緊急醫療救援應急指揮平臺
工程項目建設規劃方案
一、 項目建設背景、目的和必要性
醫療急救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政府主辦、各方參與的、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是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者。醫療急救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急救需求,應對SARS等疫情和數次嚴重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災害事故多發的國家,地震、洪澇、火災頻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前列。有效的醫療急救可以迅速減輕急、危、重癥病人的痛苦,降低死亡率和減輕傷殘率,使傷病員早日康復重新投入生活。因此,醫療急救是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我國人口數量劇增、人流密度加大、人群疾病譜變遷、城市居民老齡化等諸多問題日益突現,社會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醫療急救指揮信息系統是建立在獨立封閉的體系中,從而造成了信息服務落后、辦公業務及事務處理遲緩、信息和技術屏障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醫療急救事業的發展。因此,建立和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系統、指揮調度信息系統,提高院前醫療急救的快速反應能力、指揮調度能力和防范處理能力已勢在必行。
本《方案》在目前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呼叫中心系統、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衛生統計學、數據庫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綜合運用的基礎上,規范院前醫療急救系統、指揮調度信息系統、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資源共享系統應具有的基本功能要求,旨在建立一個既能以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負擔居民日常緊急醫療呼救的急診,又能為各種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援提供全過程、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和多種支持手段的應急指揮和輔助決策系統。將能夠基本滿足各級各類急救中心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院前醫療急救調度和指揮的需要,實現各醫療急救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聯動,實現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系統與整個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聯動,優化整合城市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急救資源、智能交通和城市緊急救援等急救病人的“綠色通道”。從而推動急救事業的進步,為居民的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 項目建設的背景
急診科是一個業務關系復雜的醫學專科,需要具有很強的管理職能。醫療急診服務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時甚至分秒之差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因此,在把患者送到醫院救治過程中的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院內診療、質量控制、急救資源管理、急救數據中心建立以及基于數據中心的科研管理都顯得意義重大。建立完整的急救服務體系,不僅能夠采取適當的急救措施穩定患者病(傷)情,更能夠及時地與醫院進行溝通,把患者信息完整、準確、快捷地傳輸到醫院,方便醫院在第一時間做好施救準備。
我們在充分研究海南省醫療急救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內醫院以及海南省急診發展的趨勢,設計了本《方案》,旨在通過建設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創新海南省急診業務模式,提升海南省“軟實力”,實現跨機構、跨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服務,達到既方便患者、提高服務質量又節約資源、發展智慧醫療的目標。海南省啟動急診信息化工程建設意義重大,條件成熟,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為打造廣西示范,提供居民滿意具有現實意義。
(二) 項目建設的目的
目前,海南省的醫療急診體系全局統籌和調度不夠完善,信息化應用大都限于局部,院前院內銜接技術手段落后,雖然部分公立醫院開始實施急診信息系統,但是均只關注了急救的部分環節,整個過程的數據無法貫穿急救全環節,沒有真正上做到信息管理,醫療急診信息化需求迫切。在次前提下,市級公立醫院作為區域內擁有優質醫療資源和影響力的核心醫院,最適合建設完整的醫療急診信息化平臺,為周邊的醫療服務機構起到幫帶作用,對自身和整個區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戰略意義。
1)、優化業務流程,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通過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的建設,實現急診標準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搶救水平,便于各種率值的科學統計,使醫療質量從終末控制變為環節控制,減少和避免醫療差錯。
通過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的建設,將醫療衛生和健康信息電子化,并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資源進行科學管理,通過網絡、電訊、無線電等各種手段,迅速及時地應用于各個相關領域。通過自助終端、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等將患者相關信息及時與中心交互,方便醫務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患者生命體征。同時,通過WBE應用、手機APP應用、互聯網微信應用等多元化服務方式,讓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在患者入院前完成醫治的相關準備,并能在患者康復出院后,實現康復教育和隨訪服務。
通過“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為居民提供預約診療、健康咨詢、自助服務等多種高效便捷的服務。同時實現居民與醫療服務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的信息對接,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可及性。
2)、整合資源,夯實海南省全軍創傷中心地位。
建立起能整合 “120”接警電話、救護車調度指揮、GIS地理信息應用、GPS衛星定位、視頻監控、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調閱、車載心電監護數據傳輸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平臺,銜接院內院外診療信息,優化醫療急診服務流程,夯實海南省衛生應急在政府應急中心地位。
搭建多級聯動的網絡救援體系。在網絡醫院本部(急診科、住院部)、網絡技術幫帶醫院、救護車覆蓋急救終端,打造可實時向監控中心傳輸數據的車載遠程急救平臺,實現語音、視頻、生命體征監護等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過無線網絡,實時連接救護車和指揮中心,派發工單與命令。增加居民健康檔案和急救指南系統,醫務人員即時獲取病人健康檔案并推送到各終端與車載系統。建立急救指導規范指南,為隨車醫務人員提供規范化操作參考。
解決醫療急救行業三大基礎建設難題。一是通過EDGE/GPRS網絡解決了復雜地理環境下(鄉鎮、村屯路段)系統平臺的數據網絡交互及信息共享的問題;二是通過無線/光纖網絡實現了醫患信息共享,使農村地區能夠使用到城市較為成熟的醫療資源;三是融合了人口健康信息平臺,通過光纖網絡同時承載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新農合等多種醫療衛生系統的信息化應用,實現“N網合一”,優化信息化網絡結構,降低網絡使用成本。
提供急救遠程指導信息化解決方案。當網絡協作醫院救護車到達現場后,單兵攝像系統可將現場傷亡和救治情況實時傳回指揮中心,專家領導可遠程迅速對突發事件做出決策。救護車上的車載智能終端,可應用病人的居民健康密碼,隨時調閱市中心平臺居民健康檔案數據庫中病人的相關信息,了解被搶救者的疾病史;還可調閱急救指南信息,查詢各種疾病的診療急救常規注意事項,幫助現場醫生處置病人和有效提高整體急救水平及急救效率;車載終端還可連接生命監護儀,實時采集患者的生命體征信息,并傳送到指揮中心以及相關的醫院終端,輔助送達醫院的急診醫生進行遠程診斷。
3)、統籌全市急救資源,為科研提供依據。
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所需要投入的設備、網絡、系統開發等費用不菲,是需要各聯網機構支持的,市級公立醫院作為海南省最具急救實力的核心醫療機構,有條件牽頭整個城市急救資源的統籌協調,在“醫療急救信息化”方面開展與其他各級醫院合作,將該工程成果推廣至其他醫院,形成覆蓋全行業的急救醫療信息網絡,這無疑是一個醫療協作體平臺建設的嘗試,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帶作用,通過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產生的全市數據,為科研提供了數據保障。所以,啟動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建設,除了經濟效益外,更重要的是帶來的社會效益和品牌價值。
(三) 推進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急救平臺需求迫切。
在院前急救的信息化應用方面,我們將其分為急救資源管理、指揮調度和院前院內銜接三個部分。很顯然,第三部分對患者的意義更為重大,遺憾的是,在這方面,我們的工作做得不是很理想。是沒有需求嗎?顯然不是,無論是醫院、急救中心還是患者,都有對院前和院內充分信息溝通的強烈需求。我們確實需要在救護車抵達醫院之前了解患者的一些情況,以便能提前做準備。對急救中心同樣如此,信息溝通不僅僅局限在醫院是否有床位,如有需要,醫院的專家甚至可以直接對救護車上的醫生進行施救指導。需求是肯定存在的,這是各方的共識。
2)、各方條件基本成熟。
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信息化建設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不僅僅是院前急救系統,還應該涵蓋指揮系統和院內系統。過往的嘗試基本局限于個別醫療機構和急救中心,以及急救中心內部之間,而且,應用的內容對醫療業務的幫助也較有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一個醫療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進行統一協調急救資源,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這個平臺的建設已經出具能力。
通過在救護車上安裝能夠實現無線移動監護、信息傳輸、病情評估、醫患互動等功能的相關設備,能實現現場急救人員、隨車救護人員、醫院急診室,特別是院內各相關科室的醫生共同參與急救過程,實時監控患者病情,針對急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時指導。
海南省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 隨著HIS、EMR、LIS、PACS、ICU、手麻、血液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項目建設的推進和穩定運行,海南省在信息化的基礎平臺、網絡環境、數據資源建設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為推動急救醫療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