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網絡醫院的模式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這絲毫不影響創業者、投資者、甚至醫院對它的熱捧。近一年來,竟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十余家(也許更多)“網絡醫院”,只是大家更喜歡稱之為互聯網醫院或者云醫院。
從下方的“網絡醫院發展圖譜”不難看出其發展的兩大趨勢:最顯而易見的當然是近一年來的爆發式增長,幾乎是每個月都會新生一兩家“網絡醫院”;其次,我們還看到了一些非醫療機構的介入,這算的上是醫療行業的大突破了,與國家政策的利好大有關系。
有業內人士認為:不管是叫互聯網醫院還是云醫院,實質上都是網絡醫院,三者更像是 “三胞胎”,名字不同,長得都一樣。究其本質無非是“在線問診+醫藥O2O”。事實上,這種說法也不算錯,因為他們的區別并不在于同質化的名稱與服務。
撕開“包裝“真正解讀后,你就會發現:這些“醫院”在模式上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各有千秋的接診模式;激烈的醫院、醫生資源搶奪……面對白熱化的移動醫療市,各網絡醫院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從接診模式來看,在“網絡醫院“的大旗下有兩支大軍,一支是以廣東省網絡醫院為代表的“線上+線下”就診模式,另一支則是以廣東云醫院為代表的純“線上”就診模式。
先來說說第一支軍隊,以廣東省網絡醫院為例,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聯合了社區醫療中心、農村衛生室、健康小屋、大型連鎖藥店等建立網絡就診點,患者通過網絡就診點直接和在線醫生通過視頻通話完成就醫過程。
可以說,這一模式讓患者可以就近享受到知名三甲醫院的就診服務。但是通過一年的運營,這種線下布點的模式似乎顯得有點“重”了,發展也略顯“疲憊”。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15年10月統計的數據顯示,廣東省網絡醫院在全省有1000多個接診點,到現在為止,基本沒有推進,接診人數、醫生資源也無太多變化,這與“2015年底完成1萬個接診點布局”的目標相去甚遠。”
事實上,上面的報道顯得有些片面了。畢竟“網絡醫院”還屬于市場教育的初期,患者的接受度并不高,再加上對就醫選擇的謹慎,“線下”布點可以一定程度消除患者的顧慮,提高就診信心,也能更好的指導患者使用。
未來的發展應該也只是時間的問題,患者接受了,擴張的速度自然會快。
再來說下以“廣東云醫院”為代表的另一支新銳軍隊,不同于線下布就診點,患者下載APP后直接在手機端實現“掛號→就診→購藥→支付→配送”。
這一接診模式確實“輕”了不少,在運營和資本投入層面都具備一定的優勢。據“廣東云醫院”的技術支持方蕓泰網絡某高管透露:“自從廣東云醫院上線后,收到了很多醫院的入駐申請;甚至還有很多其他省的三甲醫院或政府希望也做一個云醫院。
而且,在移動醫療行業普遍缺乏盈利模式的情況下,這種相對資產卷入低,運營更靈活的模式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多個投資機構有意伸出了‘橄欖枝’。”
當然,僅從接診模式來論“網絡醫院之雌雄”就過于片面了,畢竟兩種模式上都還有無法逾越的障礙,那就是政策。事實上,國家政策才是這場“大戰”真正的幕后操手。即便是拋開政策的絕對引導力不談,還有一場“戰中戰”——醫院與醫生資源的搶奪。
確實,患者看病總是對三甲醫院趨之若鶩,醫院成了“網絡醫院”的核心戰場。但究其根本,患者前往三甲醫院看病為的可不光是院內良好的醫療設備,還有三甲醫院內大量的優質醫生資源,這一現象,從供不應求的專家/名醫門診號就可見一斑。
如此想來,一個擁有全國最多醫院及豐富醫生資源的網絡醫院,難道會愁沒有患者?那么,各網絡醫院對優質醫院與醫生資源的垂涎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目前來講,網絡醫院主要有三種資源整合模式。還是以廣東省網絡醫院為例,它主要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及其醫聯體范圍內的醫院及醫生提供服務。
而大名鼎鼎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則是得益于“多點執業”政策的推動,凡是有執業資格證的的醫生都可以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多點執業。
而“廣東云醫院”則更注重醫院資源的整合,3月上線以來已經有數十家合作醫院申請入駐,如享譽全國南方醫院。
這里我們重點來說下烏鎮互聯網醫院和廣東云醫院的兩種模式:前者“看上”了醫生,后者“邂逅”了醫院,到底哪對才能“終成眷屬”呢?。
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模式在接診的靈活性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多點執業的醫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碎片時間為患者看病,患者隨時可以看病,醫生收入得到增加,這絕對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這一模式得益于國家多點執業政策,但政策雖好,醫院可并不見得喜歡這種“一女二嫁”的用人模式,無奈醫生也只能保持觀望的態度,絕大多數的優質醫生資源還是被緊緊捏在了醫院手里。加上醫生在院內的工作強度已經很高,看來,這對“CP”的“幸福之路”并不容易走。
不過,從國家政策的發展、醫院模式的轉變、市場需求的走向來看,越來越“開放”的醫療行業大趨勢將會為其提供了新的契機。
無疑,多點執業目前的尷尬處境已經被“廣東云醫院”看在了眼里,廣東云醫院來了個“約會霸道總裁”。
通過與醫院的合作,實現醫生在醫院內、在上班時間進行接診,規避醫療風險的同時還為醫院做了引流,增加了醫院的收入。此外,醫生在線診療的排班完全由醫院決定,這也讓醫院能夠更好的調配醫生時間,將醫生價值最大化的進行發揮。
這樣的“一石二鳥”之舉想必也是廣東云醫院能與醫院一拍即合的原因吧。但在接診時間以及科室設置的靈活性上確實落于下風了。
以上對于網絡醫院“三胞胎”的分析還很粗淺,在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資源的整合模式、生態的構建形式等方面都還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無論如何,面對無限的藍海市場,“網絡醫院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已是業內人士的共認觀點,甚至筆者可以在此斷言:2016年必將成為網絡醫院爆發“元年”。
然而,網絡醫院都還僅屬于試水階段,目前該領域的三大巨頭:運作已久的廣東省網絡醫院、名聲在外的烏鎮互聯網醫院以及后起之秀的廣東云醫院度都不能稱之為網絡醫院領域的“獨角獸”。
轉變模式、重整策略還屬于各網絡醫院的常態,未來還會不斷有新的網絡醫院冒出,如果現在來辯雌雄,尚早。
來源:動脈網/胡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