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早間,針對東臺人民醫院血透感染丙肝事件,東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了調查處置通報。
“5月13日,東臺市衛健委接到市人民醫院報告,該院血液凈化中心血透患者中新發生丙肝抗體陽性,疑似發生院內感染。東臺市衛健委立即組織力量,開展現場調查處置工作,并逐級上報相關情況。國家、省、鹽城市衛健委第一時間組織專家組到現場指導調查處理工作。經對所有血透患者的篩查檢測,共診斷確認丙肝病毒感染69例。專家組調查認定,此次事件是一起因醫院院內感染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內感染事件。
“事件發生后,東臺市迅速成立事件調查處置工作組,組織各方力量,全力做好醫療救治、事件調查、責任認定等工作,并嚴格按照專家組確定的治療方案,對所有丙肝病毒感染者進行藥物及相關輔助治療,目前所有患者病情穩定。
“根據國家、省、鹽城市衛健委要求,東臺市正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院感風險專項檢查,進一步規范診療行為,并責令東臺市人民醫院根據專家組意見,針對存在問題,迅速落實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到位。同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處理,給予東臺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和分管副院長免職處理,給予其他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
未被滿足的血透市場
尿毒癥治療主要分為器官移植和血液凈化兩種,血液凈化包括血透和腹透兩種主要治療方式,以及血液灌流、血液濾過、血漿置換和免疫吸附等輔助治療。
其中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中臨床應用和病患認知度最高的治療方式,但由于治療費用較高(約9.71萬/年)和醫療治療要求高,在進入醫保報銷體系前,患者治療率很低。
國內透析服務從2012年才正式納入大病醫保,目前各地報銷比例大約在70%~ 85%,“有了醫保之后,病人數有了一定增加,現在基本上每年增速10%,但相比發達國家,美國每百萬病人中接受治療的人數大約為1000+,日本將近2000,中國只有300左右。”費森尤斯大中華區總裁陳玉剛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取決于國家政策與財務承受能力,以及醫護資源和透析中心布點,“一定要設在居民區里,盡量貼近病人。”
有血透市場報告顯示,國內血透市場規模在過去四年復合增長29.12%,而基于血透市場未被滿足和新增需求兩個維度,預計未來三年血透行業仍會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態勢,理論上可達“千億市場”規模。
一方面,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高達90%的治療滲透率,我國目前僅為20.5%;另外,在血透產業鏈上:上游產品被外資壟斷、中游流通亟待整合、下游服務政策限制逐步解除的情況下,不同側重點和業務模式成長空間巨大。
2016年12月21日,國家衛計委印發的《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明確了獨立血透中心標準,鼓勵血透中心向連鎖化、集團化發展,并對此類申請主體可以優先審批。
文件發布后,“像雨后春筍。”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腎透專業委會主任委員梅長林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很多人認為有資本就可以參與,高薪聘專家、資金雄厚多點布局,但效果并不很好。要做好透析服務,首先必須有專業產品和醫療服務,第二才是資金,第三要有政府支持。”
梅長林認為,“以前主要是經濟無法負擔,加上一床難求,病人多透析單位少,近年來公立醫院反復擴建透析中心,獨立血透中心也放開了,情況可以慢慢緩解。”
透析服務從2012年才納入大病醫保,目前各地報銷比例大約在70%-85%,且此前政策不允許私營資本單獨設立,因此民營/外資透析中心發展緩慢,全國4000家透析中心,90%在公立醫院中。
目前血液透析產業主要分布在廣東、山東、福建等地;活躍的跨國企業主要有費森尤斯、百特、DaVita,日本的日機裝、東麗、尼普洛等。國內獨立血透中心主要有白求恩、威高、中信幾家投建。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丙肝治療
相較于乙肝,丙肝是可以治愈的。
丙型肝炎是中國第四大常見傳染病,目前約有一千萬感染者,全球丙型肝炎感染者大約有7100萬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約為2.8%,約1.85億人,每年因HCV感染導致的死亡病例約35萬例。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有6種基因型及多種亞型,各種類型HCV所采取的治療手段不盡相同,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性丙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
根據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2015年發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HCV1b和2a基因型在我國較為常見,其中56.8%是1b型,其次為2型(24.1%)和3型(9.1%),6型相對較少(6.3%),主要在南方地區。
“不同地區有顯著的差異,我們在南疆地區也發現有4型的感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此前介紹,根據世衛組織在2016年提出的要在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乙肝、丙肝診斷率要達到90%,治療覆蓋率要達到80%,新發病率要降低90%;治療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和死亡率要降低65%,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
“但目前丙肝的治療形勢很好,我國今年批了好幾個新藥。”莊輝表示,“藥物選擇的特點,第一要高效,可以覆蓋所有基因型;第二,安全性、耐受性要好,不良事件發生率要低;第三要使用方便,丙肝藥物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要少;第四是適用的人群要廣泛,對于特殊、難治的病人都有效。”
根據上述指南,我國HCV基因1型、2型、3型及6型病例占所有丙型肝炎病毒病例的96%,而目前接受治療的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不到1%。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王貴強教授表示,目前我國治療HCV感染主要仍是干擾素+利巴韋林的方案,且存在部分患者應答率較差、耐受性不佳、療程較長且安全性較低等情況。
干擾素(IFN)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并不直接殺傷或抑制病毒,主要通過細胞表面受體作用使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
而索磷布韋片等丙肝直接抗病毒藥物(DAA)的上市被認為是治療HCV的轉折點,此類藥物可口服,療程較短,絕大部分患者能治愈。
2018年5月8日,默沙東宣布其慢性丙型肝炎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以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片固定劑量復方制劑于2018年4月28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準,適用于治療基因1、4型慢性丙肝的成年患者。
2017年9月底,CFDA同時批準吉利德公司(Gilead)口服丙肝藥索華迪?(索磷布韋 400mg),艾伯維公司(AbbVie)維建樂?(奧比帕利片)聯合易奇瑞?(達塞布韋鈉片)在華上市。至此,加上BMS旗下阿舒瑞韋軟膠囊和鹽酸達拉他韋片,強生西美瑞韋(Simeprevir),在中國上市口服丙肝新藥的跨國藥企達到了五家。
“近來多個丙肝直接抗病毒(DAA)藥物獲批上市,標志著中國丙肝治療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莊輝說,“從已有的全球數據來看,DAA真實世界療效數據和臨床研究數據基本相符,持續病毒學應答率都很高,說明DAA治療丙肝的效果很好。希望這類創新藥物能夠盡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使更多丙肝患者能夠接受DAA治療。”
在2014-2015年間,新一代直接抗病毒藥物的上市快速拉動了全球丙肝藥物市場的大幅上升,吉利德、艾伯維、BMS、強生和默沙東的產品銷售在這期間都實現了穩步擴張。
原因之一是高昂的單價。索磷布韋 Sovaldi在美國的上市價格高達84000美元/療程(12周),每片藥折合價格1000美元,德國66000美元/療程,英國57000美元/療程;除了在神奇的印度政府強制的專利許可下,Sovaldi在印度賣出了大約每片10美元的價格,在印度強悍的仿制藥環境下,Sovaldi在印度的價格可能還會持續走低。這也直接帶動了中國患者冒著巨大風險跨境就醫的現象產生,一位業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但很多不合格藥物會致使患者基因型改變或復發,讓治療和市場更加混亂。”
盡管如此,Gilead還是將丙肝藥物產品組合在全世界賣得風生水起。
2016年6月28日,FDA批準了Gilead的Epclusa上市,是首個獲批治療全部6種基因型HCV感染的藥物。而在當年發布截止至6月30日的半年報中,Epclusa營收為6400萬美元,也就是說其上市2天就賣出了6400萬美元,Epclusa2016年全球銷售額達到17.52億美元,令市場嘆為觀止。
此外,Gilead還擁有今年7月18日獲批上市的Vosevi,第二個全基因型的丙肝新藥。當然競爭也愈發激烈,AbbVie 旗下用于治療基因1~6型HCV的藥物Maviret也于今年7月在歐盟上市獲批,且售價低至26400美元/療程(8周)。
即便如此,由于丙肝新藥的治愈率高達高達95%,意味著被治愈的患者越多,整個藥物市場規模會越來越小;在全球丙肝藥物市場充分競爭的環境下,各家的銷售業績也在2016年開始下滑。
抗感染巨頭吉利德科學2018年營收221.27億美元,同比下滑15.2%。隨著越來越多的丙肝患者在歐美市場被治愈,丙肝業務的下降符合預期。HIV產品成為吉利德第一大業務,營收為146.27億美元(+12.4%),貢獻了總營收的近70%。2018年吉利德研發投入50.18億美元,占收入比重22.7%,相比2017年增長34.4%。
而相對于全球業務的下滑,吉利德中國區還處在高速增長期。“中國市場在財務目標上是超額完成任務的。2018年總共有約超過7000名丙肝患者接受了我們的創新藥物治療。”吉利德科學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過去15個月里,我們在中國獲批了6個新藥。”
Evaluate Pharma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World Preview 2017, Outlook to 2022》預測,盡管丙肝銷售額會大幅減少80%,但吉利德仍將在2022年繼續主導抗病毒市場。
而相較于一片紅海的國際市場,擁有15%患者人數且剛剛開啟丙肝新藥市場的中國,對于跨國藥企們來說簡直磨刀霍霍,如何打通渠道、切實增加藥品可及性、搶占市場是擺在各家面前一樣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 盧杉
|